暑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沖刺的關鍵期。近期,多地通過數字賦能就業服務、深挖崗位資源、開展技能培訓等精準舉措,搶抓沖刺關鍵期,全力打通就業“最后一公里”。
“大學畢業后我投過簡歷,但始終沒找到合適崗位。”家住安徽蚌埠市固鎮縣的張雪說,正在她焦慮之際,當地人社部門主動打來電話,依據其專業和求職意愿精準推薦多個崗位。目前,張雪已順利入職一家本地人力資源企業,擔任運營專員。
“我們依托智慧就業服務平臺,篩選出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名單,通過電話逐一對接,為他們提供崗位推薦、職業指導和政策解讀等服務。”固鎮縣人社局工作人員江國文介紹,去年至今,該縣已幫助超過1000名畢業生成功就業。
就業服務正從“線下跑腿”加速邁向“線上智配”。蚌埠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通過安徽省智慧就業服務平臺,建立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幫扶信息臺賬,主動對接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已幫扶就業5083人,先后舉辦校園招聘31場,參與用人單位487家次。
成都則通過“成都就業數智平臺”,推動公共服務“進網入格”。該平臺統籌搭建個人端、企業端、機構端、專員端、網格員端等六大線上服務通道,實現失業登記、崗位歸集、人崗匹配等高頻服務“無感智辦”,幫扶任務也實現全流程智能管理。
產業是就業的“蓄水池”,讓畢業生“有崗可選”,關鍵是從產業端發力,拓寬崗位來源、搭建對接平臺,推動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共振。
“蚌埠持續挖掘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中的就業潛力,在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空天科技等領域積極開拓就業空間,眾多企業在此扎根生長,為市場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新就業崗位。”蚌埠市人社局就業科副科長翁子立表示。
錫林郭勒盟聚焦“一核三重”產業布局,構建“行業+就業”協同聯動機制;廣東發布《2025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行動方案》,提出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先進制造、低空經濟等新質生產力就業潛力,增強新興技術創造就業效應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指出,今年以來,從國家政策到地方落實,就業工作的顯著特點之一是緊扣產業升級挖掘崗位,注重人才支撐和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其核心是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壯大新興產業,不斷開辟就業新空間,實現更高質量充分就業。
對部分畢業生而言,“技能不匹配”是求職路上的阻力。為此,各地圍繞市場需求、產業變化,開展“定向式”技能培訓,助力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由“就業難”轉向“擇業優”。
作為全國首個聚焦藥膳產教融合的特色院校,亳州藥膳產業學院采用“公辦企聯”模式,既開展學歷教育,也面向求職人員提供職業培訓。“我們的培訓內容積極對接產業需求,如藥膳研發、門店管理、電商運營等課程,都是與當地藥膳企業進行聯合設計。”該學院執行院長懷凱介紹,2025年學院“藥膳與食療”專業實際錄取137人,未來三年學院還計劃培養不少于600名專業人才。
四川綿陽、山東德州等地也積極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圍繞區域重點產業開展培訓,有效緩解“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的結構性矛盾。
從今年起連續3年,我國將圍繞康養托育、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新職業等重點領域,每年補貼職業技能培訓1000萬人次以上。(記者 陳涵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