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簡單套用工業時代的思維發展數字經濟
專家聚談以數字經濟培育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新書發布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舉辦的“數字科技企業創新”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眭紀剛研究員組織編寫的《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一書。與會專家在研討中呼吁,應當為數字經濟提供更為良性、更具活力的發展空間,使得數字經濟可以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契機。在這一過程中,應鼓勵更多耐心資本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眭紀剛研究員發言
發展數字經濟,一步落后恐步步落后
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已連續11年顯著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在研討會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表示,數字化影響的不僅僅是經濟領域,數字革命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是顛覆性的。所以,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去認識它,離開數字經濟這個趨勢談新質生產力,就是空中樓閣。
“中國數字經濟關系發展大局,事關中國未來競爭力。”劉尚希強調,數字經濟的特性決定了發展如有誤判,則“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作為《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的主要作者,眭紀剛認為,數字經濟在本質上符合新質生產力低碳、智能等多方面的要求。
書中提到,在新質生產力視角下,與數字相關的要素或技術,如數據、信息、算力、算法等,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純粹的輔助工具,而是直接參與到生產過程中,與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緊密結合,共同創造價值。數據要素的提出和應用,極大地擴展了生產要素的范疇,提升了生產力的層次和效率,使其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中國數字企業在關鍵領域積極布局。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發布的《平臺企業數字技術發明專利研究報告》顯示,從專利規模、質量和技術領域分布來看,以騰訊、百度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平臺企業初步顯現出對國際同行企業快速追趕和部分超越的態勢。
不能簡單套用工業時代的思維發展數字經濟
劉尚希表示,數字化不是工業化的簡單延續拓展,所以我們不能把當前的數字革命看成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樣則有可能貶低了數字經濟產生的顛覆性影響。
關于怎樣發展數字經濟、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科技部調研室原主任、研究員胥和平認為,要認識當代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律。建立完善產業生態是新興產業發展基本邏輯和思路。不應該以傳統工業時代的做法去發展數字技術驅動的未來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產業基本邏輯和思路發生了根本變化,由工業經濟時代主要關注的技術、產品、產能,走向數字智能時代更多關注產業創新生態建設。產業生態怎么建?要素、創新體系、創新載體以及創新服務要同步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謝富勝認為,要形成數字化的新的產業生態系統,形成“龍頭企業+專業特精+大規模生產企業”相配合的社會分工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配置、按需生產,這可能是未來新質生產力的一種具體形態。
壯大耐心資本,營造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氛圍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員盛朝迅主要從壯大耐心資本的角度,分析了如何為未來產業保駕護航,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盛朝迅談到,從創意到產品的過程,是由基礎研究、技術突破、應用開發等多環節形成的鏈式結構,更是一個高技術、知識密集型、高風險投入的過程,需要多元投資和長期耐心資本共同幫助產業技術度過充滿風險的“死亡之谷”和“達爾文之海”。
截至2023年7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成立年限為16年,而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3年左右。這一數據恰恰印證了以創新著稱的企業需要時間孵化,成長離不開耐心資本。
盛朝迅認為,資本是未來產業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天使之手”,未來產業從原始技術到迭代創新乃至產業化直至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不確定性高,投資比較大,周期也比較長,需要有一批真正的天使投資。
關于如何壯大耐心資本,盛朝迅指出,要大力培育逆周期的投資者和有獨到眼光的天使資本、專業敬業的創業資本、耐心專注的長期資本等多種來源的資本,對未來產業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進行接續支持。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激發更多企業的創新動力。《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書中談到,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其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第一點就是要持續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制度環境,尤其是要破除制約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障礙,允許并持續鼓勵多種技術路線競相發展,真正激勵廣大企業參與優勝劣汰的創新競爭并獲取創新收益。
《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建議,繼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設高能級創新聯合體,鼓勵科技領軍企業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持續加強自主研發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推動戰略型企業家發揮作用。(半月談記者 范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