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琳
蘭陵因蘭得名,是中國歷史上首批建制縣;荀子兩任蘭陵縣令,在此勸學施政;北齊名將“蘭陵王”高長恭封地在此,其“邙山大捷”與《蘭陵王入陣曲》千古流傳;李白以詩贊酒,美酒中凝練著蘭陵的山水氣韻;還有“山東南菜園”的田園風光、四時味道……蘭陵人文風物之美,美如其名。
有史有圣、有詩有文、有山有水,蘭陵文旅資源家底豐厚。不過,產業發展不是僅憑資源就能“躺贏”。如何以家底之豐,實現文旅之興?
蘭陵因地制宜,自有答案。
善用稟賦,重點項目出挑
蘭生蘭陵,歷史綿長。早在2000多年前,蘭陵就因“蘭香馥郁”得名,意為“生長圣潔蘭草的高地”。蘭花是蘭陵的縣花,象征“不為無人而不芳,不為困窮而改節”的君子品格,成為此地深厚的精神根基。但隨著歲月與氣候變遷,如今的蘭陵已不是野生蘭花的主產區。若無蘭花,怎謂蘭陵?想要實現“蘭生蘭陵”價值回歸,蘭花作為產業載體、文化載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4年1月,蘭陵出臺《蘭花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規劃3年內讓蘭陵蘭花品牌輻射山東、影響全國。高標準建設集蘭花研發、種植、銷售、展示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性項目——蘭花雅集,旨在打造成為承上啟下、對接南北的全國蘭花產業樞紐。
蘭花雅集中的蘭花。(蘭陵縣委宣傳部供圖)
蘭花雅集40座智能溫室里,連片的蘭花長勢正旺。為了養好蘭花,蘭陵發揮蔬菜大縣的產業優勢,拿出種菜的“絕活”培育蘭花:利用物聯網技術精準澆水控溫,種植效率提升40%,損耗率壓至5%以下;用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施肥,二氧化碳增施技術調控花期,實現錯峰銷售。
借助蘭花雅集,蘭陵與中國農科院、山東大學等15家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關系,在全國招募蘭花產業合伙人逾350人,吸引38家蘭花企業入駐。目前,項目種植規模達1200畝,開園半年多以來交易量超1000萬株、銷售額3.5億元,匯聚優質蘭花品種數百種,其中不乏珍稀品種。下一步,項目還將建設蘭花種質資源庫和北方最大的蘭花產業交易中心。
蘭陵視蘭文化為珍寶。蘭花雅集項目建起國蘭文化館,以君子文化、愛國文化等為參觀動線,讓游客在一步一景中沉浸式感受蘭文化的獨特魅力。
國蘭文化館一景。新華網發(陳琳琳 攝)
發農業的帖,辦文旅的宴。蘭陵把目光投向展會經濟,依托蘭花雅集發起蘭花大集,每月一次,匯聚展示交易、花藝體驗、市集文化,吸引全國蘭友紛至沓來。今年,蘭陵獲得2027年第34屆中國蘭花博覽會承辦權,這場蘭花盛會將提升蘭陵蘭花乃至文旅產業的發展能級。
從特色農業與蘭文化中脫胎而生的蘭花雅集,發展勢頭喜人,成長為蘭陵的農業新招牌、文旅新地標。
蘭花雅集彰顯蘭陵用好關鍵資源、建設精品項目、帶動文旅發展的思路。論產業,蘭陵農業、蔬菜實力不菲,與文旅結合點豐富;論人文,歷史上荀子任職于蘭陵、葬在蘭陵,北齊名將“蘭陵王”高長恭封地在蘭陵,李白以詩盛贊蘭陵美酒,這些都是一方文旅發展可遇不可求的資源。近年來,蘭陵圍繞關鍵資源做文章,建設了國家農業公園、荀子文化園等文旅項目,蘭陵王城、蘭陵美酒工業旅游基地建設也在推進中,著力塑造蘭陵特色文旅IP。
精心布局,多元融合出彩
立足豐富的資源稟賦,蘭陵提出了建設文旅強縣的目標。
蘭陵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春仲說,要以多元融合滿足多元需求,立足本鄉本土,做足特色化、差異化、時尚化。
走進位于蘭陵縣大仲村鎮車莊村的大仲十八坊,索村泥陶、小吳宅藍印花布、澇坡剪紙等非遺工坊林立,酒坊、油坊、醬坊等傳統美食作坊香氣四溢。這座古色古香的巷道街區,文化味與煙火氣交融,體驗感十足。
大仲十八坊街景。新華網發(陳琳琳 攝)
蘭陵文化底蘊深厚,很多村莊都有非遺技藝傳承。為了將這些散落各處的資源聚合在一起,車莊村盤活40余處閑置宅基地,原汁原味保留鄉村建筑風格,以“一非遺一工坊”的形式引入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打造非遺集聚地。
“游客來此一處就能把全縣特色非遺體驗一遍。”車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卓自田說。
大仲十八坊還建設了大宗山地鍋雞、車莊蛋鴿、沂溝粉條、徐記豆干等當地“土特產”生產作坊,既是旅游區也是產業園,實現了土風土味、土情土氣與特色、特產融合發展。
特色融得活,叫好又叫座。大仲十八坊開業半年以來,接待游客5萬人次,為村集體增收50余萬元。
開在大仲十八坊的酒坊。新華網發(陳琳琳 攝)
在蘭陵,既地道又出彩的景區不止大仲十八坊一處。近年來,蘭陵從特色與市場中尋找結合點,創新打造出壓油溝鄉村旅游度假區、新格林智慧農業產業園等多處產業化、多元化景區,并通過景區聯動、業態互動等形式,重點升級打造了農文旅、體文旅、康文旅、城文旅、商文旅、工文旅、食文旅等7大玩法,形成全產業融合、全業態創新、全場景體驗的文旅發展新格局。2024年,全縣共接待游客702.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9.1億元。
在文旅市場,“變”是永恒的主題。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
“為有源頭活水來。”蘭陵縣文旅局局長陳彬說,地方的優勢特色是文旅融合、創新的不竭源泉,要時刻聚焦優勢,并把優勢做得更優、更強。
既是歷史名城,又是紅色沃土;既有農業基礎,又有生態底色。這是蘭陵的優勢。蘭陵探索更深層次融合,通過梳理、歸納不同旅游資源、景區的顯著屬性,在全縣范圍規劃出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紅色風情、古鎮研學等特色旅游區,引導集群連片發展。
“我們將以多業態‘跨界融合’為路徑,建設沉浸式文旅會客廳,實現科技感、文化味、煙火氣‘一鍵三連’,全力打造‘紅綠映古今 文旅興百業’的振興樣板。”李春仲說。
聚強合力,富民興業出效
蘭陵,山靈水秀,風光旖旎,人文薈萃,底蘊深厚。千年古縣,如何盤活文旅資源,塑造文旅新IP?
小東山村坐落在蘭湖畔,依山傍水,風景宜人。這是一個景區化村莊,為了發展鄉村旅游,村集體籌資建起了特色民宿。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民宿生意很久不見起色。
“鄉村振興合伙人”的到來,讓事情出現轉機。在縣里的統籌部署下,小東山村建立了“鄉創共同體”,招引專業的連鎖民宿團隊作為“鄉村振興合伙人”,調整方向,對民宿進行整體改造升級,打造集露營燒烤、休閑垂釣、親子互動于一體的民宿綜合體。同時,深挖本地特色,叫響“瑯琊炒雞”“東山八大碗”“蘭湖鮮魚”等美食IP。民宿逐漸火了,成為遠近聞名的休閑旅游地,村集體每年增收20萬元。
蘭陵是農業大縣,鄉村具有豐富的文旅場景和資源,卻往往無法吸引人才、科技、資本等要素資源,僅憑一個村、一個景點難以撬動要素下沉。
為打破瓶頸,蘭陵立足全縣通篇謀劃,聚焦文旅產業、現代農業等重點產業領域,以片區為單元,創新打造“鄉創共同體”,把黨政、金融、科技等各級各類資源要素凝聚到一個平臺、精準配置到農村。借助“鄉創共同體”的吸附作用,面向海內外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以資金合作、技術入股、專業服務等形式,聚才聚智,共創共贏。
李春仲說,“鄉創共同體”的本質,是用平臺思維整合人、地、錢、技,解決創新創造不足、帶動能力不強、與農民利益聯結不緊密以及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推動聯農帶農、抱團發展。
梗阻一破,道路廣闊。蒼山街道小東山鄉創共同體、大仲村大宗山鄉創共同體、新興鎮山里王鄉創共同體等多點開花,依托自身特色,按照黨建引領、多村聯合、優勢互補、聯農帶農、共同振興的工作思路,打造出休閑采摘、農事體驗、精品民宿、非遺工坊等產品業態,走出了一條文旅生輝、融合共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目前,蘭陵縣已打造“鄉創共同體”21個、蘭陵(上海)鄉創中心1個,惠及群眾15.5萬人、企業289家、合作社670家、其他經營主體1678個,形成了“一鄉鎮一共同體”的發展格局。
對于縣級重點文旅項目,蘭陵成立文化體育旅游工作專線,從各部門抽調精干力量,“一項目一專班”全流程服務項目建設,確保項目策劃精準、推進有力、運行有效。
壓油溝鄉村旅游度假區——蘭湖北岸風光。(視頻截圖,蘭陵縣委宣傳部提供)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如今的蘭陵,古樸與時尚碰撞,文化的厚重與產業的活力交融,繪出一幅近悅遠來的文旅畫卷。
作為“寶藏小城”,蘭陵不恃“天賦”而驕,而是立足稟賦、因地制宜、善作善為,抓住關鍵資源、找準關鍵打法、凝聚關鍵要素,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旅守正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