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6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南季北孔”:季子文化澤被江南》的報道。
孔子是儒家學說創始人,是我國婦孺皆知的萬世師表。鮮為人知的是,在孔子時代,江南還有一位與他齊名的謙謙君子——季子,被人們稱為“南季北孔”。
季子(前576-前484),名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文藝評論家。季子比孔子年長25歲,孔子稱其為“天民”“延陵君子”,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贊其為“閎覽博物君子也”。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記載評贊季子事跡的史書有13部、歷代論文60余種、金石碑記30余通、地方志書40多部、詩歌800余首。
2600年來,季子文化澤被江南。在季子當年躬耕地和封邑地延陵(邑治今江蘇省常州市),日前舉行了紀念季子誕辰日暨第十七個季子誠信日活動,專家學者開展了“季子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根脈探尋與融合發展”學術研討會,深入探討季子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當代創新。
“延陵季子”的故事千古流傳
據江蘇省常州市政協文史館館長沈建鋼教授介紹,春秋后期,禮崩樂壞,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生活在那一動蕩時代的季札,認為應該堅守施行《周禮》,把“禮”作為世人的行為規范,以達到“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目的。他嚴格要求自己遵“禮”而行,尤其在吳國王位傳承上,認為禮制不可違,必須實行“嫡長繼承制”。他的三讓王位、徐墓掛劍、觀樂議政、出訪中原等故事,千古流傳。
三讓王位。吳王壽夢膝下有四子,長子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眜、幼子季札。季札自幼聰敏好學、德才兼備,備受父王青睞,壽夢有意將王位傳于季札。長子諸樊對此毫無異議,并自愿退居田野。然而季札卻堅辭不受,他表示:“禮制是國家的根本,豈可輕易廢棄先王的制度,而僅憑父子的感情私相授受?此舉實非明智之選。”壽夢看到季札不受的決心,又希望他將來能繼承王位,就向諸樊提出了“兄終弟及”繼承王位的想法。
公元前561年,壽夢卒,立長子諸樊為王。喪事畢,諸樊讓位季札,他固辭不受,并棄其室而耕,到“芙蓉湖西馬鞍山下”躬耕。諸樊卒,遺命授位二弟馀祭,想以這樣相沿成習,將來讓位季札。馀祭元年(公元前547),吳王馀祭封季札于延陵(今江蘇常州),史稱“延陵季子”。
馀祭卒,傳位于馀眜。馀眜卒,遵例應傳季札,他再讓而避,馀眜之子僚當了吳王。此后,諸樊之子光,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再欲把王位交給季札,季札堅決不接受。他再次回到延陵邑地躬耕,從此不再踏入吳都半步,直到93歲仙逝。
徐墓掛劍。季札曾接受吳王之命訪問中原列國。北上經過徐國時,面見徐君。徐君很喜愛季札的佩劍,卻又不便開口。季札因出使不能無劍,故未立即贈予,但心中已暗自許諾。當他出使回來再經過徐國時,徐君已經去世。季札便把劍掛在徐君墓旁樹上。從者問:“徐君已死,你還把劍送給誰呢?”季札道:“我心中早已答應將劍贈予徐君了,怎么可以因為徐君死,就違背心諾呢!”“徐墓掛劍”從此成為講誠信、守承諾的典范。
觀樂議政。吳王馀祭曾派季札出訪魯國,魯國十分贊賞季札的賢德,以最高的禮節接待了他,魯國執政叔孫豹請他觀賞周代的禮樂。季札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欣賞,每聽完一首,都能對這些諸侯國的國事做出十分精確的評價。例如,當他聽完魯國樂師演奏的《周南》《召南》兩首樂曲時,認為這個國家基礎牢固,百姓勤勞而無怨言。聽完《鄭風》后,判斷鄭國百姓已不堪忍受了,是亡國的預兆之音。從音樂、詩歌中聽出國家政治盛衰的征兆,顯示出他淵博的知識學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出訪中原。季札曾出使中原諸國,先后訪問了魯國、齊國、鄭國、衛國、晉國等,備受各國的尊重和贊譽。他與中原諸君子如子產、蘧瑗等一見如故,每到一國,都會對這個國家即將發生的大事進行預測,且屢屢應驗,展現了對當時國際局勢深邃的洞察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江蘇省季子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宋鎮豪認為,在春秋后期弱肉強食的亂世中,季子具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他的出現就同黑夜里的一縷曙光,讓人眼前一亮;又如同烏泥水中的一股清流,汩汩而出,超世拔俗,卓而不群。《吳越春秋》稱季子:“潔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處,高貴之于我,如秋風之過耳。”季子是中國人道德引領的“風向標”,啟發人們如何處事、怎樣為人。正因如此,后人才不斷追溯季子事跡,將其精神發揚光大。
常州全力打響“季子故里”城市名片
季子封邑延陵,即如今的江蘇常州,季札是常州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第一人,堪稱常州的人文始祖、文脈之源。2600年來,其至德至仁、博學睿智、誠信親民精神,塑造了常州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城市品格,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常州人的靈魂深處。
據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新科介紹,近年來,江蘇扎實推進地域文明探源工作,努力探尋古延陵邑、季子躬耕地遺址遺跡,在保護利用遺存遺址方面卓有成效。目前,江陰季子祠、季子墓,無錫泰伯廟、泰伯墓,常熟的清權祠、仲雍墓,丹陽的嘉賢廟,徐州的季子掛劍臺等,都成為傳承弘揚季子文化、吳文化的活動場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同時,江蘇深入挖掘季子文化,先后推出《江蘇歷代文化名人傳季札》《季子文化叢書》《季札傳》《季子文化研究叢書》等系列叢書;江蘇省重點文旅項目舜山小鎮打造了季子書院、躬耕園;常州老城廂季子文化中心落成,推出“季子故里,守信如常”品牌;常州市錫劇團和九洲集團聯手推出原創錫劇《季子》,大力弘揚“誠信”文化,全力打響“季子故里”城市名片。
“季子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三讓王位之舉,盡顯超凡的謙遜與豁達,這種高尚品德成為后世敬仰、學習的典范;他的誠信故事,如徐墓掛劍,千古傳頌,為誠信樹立了至高標桿。守禮、誠信、德治、仁義、賢達的季子精神,在2600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江蘇省季子文化研究會黨支部書記、副會長吳林華說。
舜山,是位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的一座名山,相傳五帝之一的虞舜曾在此開荒、耕種、治水,教人漁獵、制陶,發展經濟和文明;商周之際的泰伯奔吳,為吳文化奠基;春秋末期的季札封于延陵(今常州),以禮樂傳承,以誠信影響后世。
以虞舜的“德孝文化”和季札的“誠信文化”為文化之魂,江蘇九洲集團總投資90億元、一期投資35億元打造的“舜山小鎮”,目前已成為網紅打卡地。舜山小鎮占地1175畝,坐擁三山(舜過山、秦望山、鳳凰山)一水(舜河)一古鎮(焦溪古鎮),周邊有牟家村、查家灣村、丁果湖村等美麗鄉村。小鎮風光旖旎,高度嫁接農、文、旅、商、養產業資源,不僅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文旅+醫康養+種養殖”深度融合的產業鏈,還把舜文化和季子文化(二圣文化)有機結合,有血有肉地活化展示,融入到現代百姓文旅生活中。
江蘇九洲集團董事長、江蘇省季子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劉燦放說,舜山小鎮不僅僅是一個文旅項目,更是一場以文化自信為底色、以時代責任為擔當的文化踐行。舜帝代表著中華文明“德治天下”的根脈,季札象征著江南文化“禮讓崇文”的魂魄,二者共同構成“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從這個層面講,舜山小鎮是常州的,是中國的,同時也是世界的,是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華夏民族標識”。
江蘇常州舜山小鎮。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張建松 攝
季子對江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
在“季子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根脈探索與融合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季子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根脈,其精神內核為長三角地域文化融合提供了歷史紐帶。回望歷史,從吳地阡陌間耕讀傳家的質樸圖景,到季子書院的文化傳承;從文人雅集時詩意流淌的精神共鳴,到商賈往來間恪守誠信的商業倫理,“季子文化”宛如江南運河的悠悠水脈,以潤物無聲的力量,滋養著江南文化的根脈與創新融合發展。
上海聯合國研究會會長、著名學者何建華研究員認為,作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先賢,季子“三讓王位”的讓德精神,奠定了江南士人“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以德化爭”的智慧始終貫穿于江南文化精髓之中。
季子“徐墓掛劍”的誠信品格成為江南契約文明的象征。這種“一諾千金”精神,在歷史上催生了蘇商“誠信守約”、徽商“賈而好儒”、浙商“四明公所”等商業倫理,今天更演化為“誠信長三角”“信用城市”建設的文化根基。
季子“觀樂知政”的審美境界孕育了江南獨特的藝術氣質,從昆曲的雅致到園林的精巧,這種將政治理想融入藝術鑒賞的傳統,依然影響著當代文化創新的現代化詮釋。
季子“和而不同”的外交智慧塑造了江南開放包容的胸襟,無論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還是今天世界變亂交織的大變局中的國際經貿交往,江南人都延續著這種文化變通包容性。
季子“耕讀傳家”的生態理念也啟示著綠色發展的現代路徑,從太湖溇港水利到舜山小鎮的生態文旅,江南始終在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形態。
上海市社聯專職副主席任小文認為,季子文化中蘊含的誠信、禮讓、崇文等精神,不僅是季子個人品德的體現,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追求和道德風尚,并一直延續至今。它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傳承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以其獨特的內涵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延續著中華文明的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