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鄒欣媛
為緩解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國家近期開始實施育兒補貼制度和推行免費學前教育,一系列政策紅利釋放。
育兒補貼全面惠及“有寶家庭”
今年7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這一政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范圍、普惠式民生保障現金補貼,預計每年惠及超2000萬個嬰幼兒家庭。
一名老師在陪托育班的孩子做游戲 郭緒雷 攝
從2025年1月1日起,無論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領取3600元補貼,直至年滿3周歲。對于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且不滿3周歲的嬰幼兒,同樣適用該政策,補貼金額將按應補貼月數折算發放。例如,若孩子距離3周歲尚有13個月,則可領取1年零1個月的補貼。
根據《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對按照制度規定發放的育兒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在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人員等救助對象認定時,育兒補貼不計入家庭或個人收入。專家指出,國家實施的育兒補貼制度,具有覆蓋面廣、支持力度大、可持續性強等特點,尤其是對于低收入家庭,這一支持舉措顯得尤為重要。
育兒補貼作為一項“投資于人”的長遠措施,有利于構建生育友好的制度環境。其發放向社會傳遞一個信號——尊重家庭養育孩子的社會價值,育兒是國家、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責任。
免費學前教育,不止于“免費”
在育兒補貼制度公布后,國務院辦公廳8月5日印發《關于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從2025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
民辦幼兒園也可享受“同等”減免水平。文件指出,對在教育部門批準設立的民辦幼兒園就讀的適齡兒童,參照當地同類型公辦幼兒園免除水平,相應減免保育教育費。民辦幼兒園保育教育費高出免除水平的部分,幼兒園可以按規定繼續向在園兒童家庭收取。
比如,某個民辦園經批準的保育教育費收費標準是每人每月800元,所在地同類型公辦園的保育教育費收費標準為500元;政策實施后,公辦園大班兒童就不用再交保育教育費了,民辦園大班兒童只需交差額部分,也就是300元。
一些家長算了一筆賬,除去幼兒園的寒暑假,每年約有8個月的時間需要給幼兒園交保教費,“按照這個標準計算,免費一年的話,可以省下幾千元”。
探索“投資于人”: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施策”
自三孩政策實施以來,我國多地已嘗試探索以“真金白銀”鼓勵生育。比如,寧夏戶籍夫妻自2023年1月1日起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并落戶寧夏的,可分別獲得2000元、4000元一次性補貼,三孩3歲前還能獲得每月200元補貼;安徽合肥對符合認定資格的夫婦,生育第二個子女,給予2000元的一次性補貼,生育第三個子女,給予5000元的一次性補貼……
育兒補貼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家庭育兒負擔。以寧夏為例,政策實施兩年間,成效初顯。2023年全區人口出生7.3萬人,出生率達10.02‰;2024年全區出生人口回升至8萬人,同比增幅約10%,其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穩中有升。
同樣,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起點,成本和質量直接影響家庭生育決策。此前我國部分地區對免費學前教育已有探索。早在2011年,陜西全省實施學前一年免費教育;“十三五”期間,新疆和云南迪慶、怒江等部分市州推行包括學前兩年的14年免費教育……這些政策助力家庭減少教育剛性支出。
除給“真金白銀”補貼外,多地進一步優化提升配套服務。比如,深圳多子女家庭購買第二套商品住房適用住房公積金首套房政策;呼和浩特為孕產婦一年內每天免費提供“一杯奶”;濟南等地推進出生醫學證明、兒童預防接種、戶口登記、醫保參保、社保卡申領等“出生一件事”聯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