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譚中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哪些成就?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如何?7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重要數據。
“5年前制定的規劃綱要各項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和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說,總的看來,這5年取得了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再造一個長三角。“十四五”以來,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達到140萬億元左右,5年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鄭柵潔說,這5年相當于再造了一個長三角。
山東造船企業船塢內的大型船舶 李信君 攝
前4年經濟增速平均達到5.5%。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回過頭來看‘十四五’,中國的綜合國力應該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鄭柵潔說。
連續15年居全球制造業首位。“十四五”以來,我國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6.4%。2021年至202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6.4%,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十三五”期間提高8.6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超5800萬戶。“十四五”期間,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營經濟促進法頒布施行,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清零”,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縮減到29項,民營企業增加到5800多萬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40%。
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十四五”以來,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在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2024年,我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
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我國每千人口擁有的執業(助理)醫生數從2.9人增長到3.6人,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從“十二五”到“十四五”,每5年都增長了1歲。
研發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
全球每5斤谷物就有1斤多產自中國。我國谷物、肉類、花生、茶葉、水果等農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全球每5斤谷物就有1斤多產自中國。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氣總產量首次超過4億噸油當量、發電量達10萬億千瓦時。
單位GDP能耗4年累計降低11.6%。中國堅定履行“雙碳”承諾,單位GDP能源消耗4年累計降低11.6%,相當于減少了1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歐盟2024年碳排放總量的50%。
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我國新增森林面積相當于1個陜西省,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時期提高了3個百分點。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每消費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