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毛振華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边@是從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戰略高度,對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實體經濟根基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看,英國、美國、德國、日本能夠先后成為經濟大國強國,都與大力發展制造業密切相關。進入后工業化階段,英國、美國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較快,產業空心化問題凸顯,直到近年來美國等開始重視解決這一問題,加大力度吸引制造業回流本土。而德國、日本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長期穩定在20%以上,制造業一直是其參與國際競爭的“殺手锏”。
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就是要將制造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維持在一個合理區間,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基礎性、全方位支撐。
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測試車間的機器人 李力 攝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制造業已覆蓋31個制造業大類、179個中類、609個小類,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居全球第一位,貨物貿易出口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與此同時,我國制造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加速升級。黨的十八大以來,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3%。2023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5.7%,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制造業不僅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立于不敗之地的底氣和本錢。
既要看到成績,也須正視挑戰。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28.1%下降至2020年的26.3%,到2023年為26.2%;2013年至2022年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占全部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比重也下降了近7個百分點。制造業穩定投入機制不健全、綜合成本高是制約制造業保持合理比重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金融支持不足,稅費負擔偏重,產業人才有缺口,制造業同房地產、金融等行業的成本收益關系不合理,資源要素存在“脫實向虛”傾向等。
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既重要又緊迫?!稕Q定》提出“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有效向制造業聚集。
——降低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優化稅制結構,完善消費稅制,推進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發揮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稅收優惠等政策作用。進一步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知識產權審查制度,研究制定適應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新領域新賽道發展需要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強化要素保障。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優化制造業人才激勵機制,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建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激勵金融機構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貸規模。積極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直接融資工具。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加快健全數據要素治理制度。健全完善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等交易機制。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建立健全與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協調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積極營造干事創業的社會環境,鼓勵和引導企業堅守實業、做強主業、做精專業,打造中國品牌,建成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