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風掠過天山雪線,海拔2000米的江布拉克草原卷起千頃麥浪,一粒粒以“汾酒大麥1號”為名的大麥籽粒飽滿。再過不久,這些大麥將跨越2500公里,去往杏花村,經歷一場華麗蛻變。
對于清香型代表汾酒而言,大麥是制作優質大曲的主要原料。此次汾酒“第一車間”選定的全國優質大麥小麥之鄉新疆奇臺縣,正是汾酒制曲的專用大麥制種基地。
汾酒“第一車間”廣袤的綠色原野,凝聚了汾酒十余年的心血,是推動汾酒高質量發展的起始點,也是汾酒踐行復興綱領的最前沿。
汾酒“糧心”與優質大麥雙向奔赴
作為汾酒制曲的關鍵原料,大麥可以提供良好的麥香味和清香味,且大麥酶系發達、淀粉含量適中,適合制曲過程中固態發酵所需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與小麥、水稻、玉米等作物相比,大麥不與主糧爭地,廣泛應用于白酒、啤酒和威士忌的釀造中,被視為“世界第一酒糧”。
奇臺縣位于天山北麓,氣候適宜、光照充沛,全年約160天的無霜期,為麥類作物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據記載,奇臺縣耕作歷史長達4000多年,自漢代以來就擁有“北部糧倉”的美譽。
這自然成為了汾酒尋覓理想原糧的寶地。如今,由汾酒與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聯合認證的汾酒大麥制種基地——新疆奇臺試驗站落腳于此。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奇臺綜合試驗站站長向莉介紹稱,試驗站主要開展一些大麥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究、科技服務和示范推廣工作。
為何要培育專用大麥?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郭剛剛表示,在農業生產中,種子是“芯片”,良種能保障糧食生產效率,讓單位面積產量更高、品質更好。
“汾酒大麥1號”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培育,經汾酒集團測試認定,聯合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示范推廣的專用新品種,不僅畝產高、抗逆性強,其核心指標更精準契合優質白酒釀造需求,為后續制曲糖化及發酵過程奠定了卓越的原料基礎。
多年來,汾酒以北緯36度到45度的“黃金種植地理帶”為基準,建設了適合高粱、大麥、豌豆種植生產的原糧基地,總規模達到140萬畝以上。這些遍布全國各地的原糧基地作為汾酒生產的“第一車間”,從源頭解決汾酒原糧安全問題,確保原糧的穩定供應。
企業深度參與種源創新 與種植農戶雙向激勵
種好一粒糧,才能釀好一滴酒。一切故事的開端,皆源于汾酒的極致品質追求。從科學選址的千里奔赴,到專有品種的精耕細作,再到千里運糧,汾酒將“第一車間”牢牢扎根于廣袤大地,形成“土地一備案+五統一”的原糧基地種植管理模式,構建起“種、釀、藏”全產業鏈綠色品質長城。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黨總支書記周安定表示,汾酒此次選定在奇臺縣種植“汾酒大麥1號”,并以規模穩定的訂單模式去收購,是對大麥科研育種的有力支持,對全鏈條產業的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
眼下已到收割的季節,郭剛剛站在金黃的麥田,彎腰輕捻著飽滿的麥穗,“籽粒飽滿度、色澤等感官品質都過關,產量也不錯?!?/p>
奇臺種植戶李俊山今年為汾酒種植了1300畝大麥,“大麥耐旱耐瘠薄,只要價格穩定,大家就愿意種。企業給了定金,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種子質量好,播種也順利,預期收成應該不錯?!?/p>
從“第一車間”的田野,到千萬農戶的笑臉,再到區域產業的興旺,一條圍繞汾酒品質打造、互利共贏的價值鏈已然清晰呈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促進產業發展,為汾酒帶來優質原糧,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
汾酒用黃金品質托舉“大國清香”
在清香型白酒不斷擴充、整個品類向20%市場份額進發的當下,汾酒以原糧自控、工藝創新、全鏈標準的系統性實踐,共同熔鑄為“品質驅動增長”的底層邏輯,為清香白酒的可持續增長注入澎湃動能。
據行業數據預測,未來兩年清香型白酒市場份額有望突破20%。這一品類的崛起,離不開汾酒的系統性引領。2024年,汾酒實現營收360.11億元,凈利潤突破122.43億元。在品質為第一要義的消費時代,汾酒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正是“品質汾酒”戰略定力的顯現。
當下,白酒產業已進入“長期不缺酒,長期缺好酒”的發展階段。汾酒持續擴張原糧基地,正是對“長期缺好酒”時代命題的破局關鍵,以140萬畝原糧基地為紙,以自控原糧為墨,在消費理性化的浪潮中撰寫清香領袖的品質宣言。
原糧基地與釀酒專用糧的組合,確保從源頭上把控品質。在釀造工藝上,汾酒傳承了古法釀造技藝,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與完善,形成了獨特的“清蒸二次清”工藝和地缸發酵技術,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釀酒工藝,在汾酒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增添更多卓越品質特性。
在堅守卓越品質與踐行社會責任的雙重追求下,汾酒原糧的品牌化發展路徑愈發清晰。汾酒將綠色原糧基地視作生產環節的“第一車間”,始終以堅定的韌性守護“品質為基”的初心,致力于釀造出“最干凈、最純正、最健康、最文化”的佳釀。這一理念不僅是汾酒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起點,更讓“第一車間”成為驅動其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與重要引擎。(白赟、蒲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