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知味第三季》系列節目是由新華社品牌工作辦公室指導,中國經濟信息社監制的微紀錄片欄目。節目依托真實史料,聚焦瀘州老窖發展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間,在一份份泛黃的報紙里,尋找那些被折疊的時代,細述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相關史料均來自中國國家圖書館及瀘州老窖博物館。
這一期,我們將回到1997年1月7日,重溫那一天《人民日報》報道——《飄香四百載 酒窖成國寶》。
1997年1月7日,《人民日報》刊發了題為《飄香四百載 酒窖成國寶》的文章,全面介紹了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瀘州老窖國寶窖池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文章指出:“瀘州老窖池的重要之處不僅在于它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仍保存了傳統生產工藝的酒窖池,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內涵——繼承了我國幾千年釀酒工藝的悠久歷史和奇妙的釀制技巧,可以說包括了文物的歷史、科學、藝術三大價值。”
從1573年到2024年,451年光陰荏苒,在瀘州老窖國寶窖池的方寸之間,微生物生生不息,釀酒技藝日臻完善,濃香文化積厚流光,以難以復制的“活態傳承”見證并演繹了濃香型白酒的時代風華。
歲月生香 國寶窖池451年生生不息
傳奇的序章啟于公元1573年,在“江陽酒熟花如錦,別后何人共醉狂”的瀘州,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六代傳承人舒承宗開始采用城外五渡溪島的優質黏性黃泥和鳳凰山下龍泉井水進行筑窖釀酒。
此后,舒承宗又總結出“配糟入窖、固態發酵、泥窖生香、續糟配料”一整套大曲酒釀造工藝,其中,“泥窖生香”指明了“泥”在濃香型白酒釀造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成為濃香型白酒區別于其他香型白酒的“釀造密碼”。
《飄香四百載 酒窖成國寶》提到:“瀘州老窖池不但‘老’,還‘健’,使用四個多世紀以來從未翻修過,一直保持著原始面目,至今仍是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用窖。窖池共四口,占地1960平方米,酒窖四周和窖底的黃泥經過數百年的連續釀酒,已成為富含各類有益微生物、呈黑灰色膠質狀態、散發著濃郁窖香的香泥?!?
圖為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
451年間,在瀘州老窖代代匠人的守護傳承下,老窖池實現了持續不間斷釀造,數以億計的微生物在窖泥中繁衍、生長,在持續釀造高品質美酒的同時,也讓窖池在生命的律動中不斷煥發新生,締造了被譽為釀酒“活文物”的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
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于1996年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06年、2012年、2019年連續三次入圍《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活文物”的魅力持續綻放。
451年從未間斷使用過的國寶窖池群,讓老窖池成為獨一無二的資源,瀘州老窖積極探索窖泥和微生物的秘密。2019年,瀘州老窖首次從老窖泥中分離出新菌種,并命名為“老窖梭菌”和“老窖互營球菌”;2022年,瀘州老窖400多年窖齡的窖池中發現一株乳桿菌新種,定名為“老窖乳桿菌”,為理解微生物如何適應老窖窖池環境并在釀造過程中發揮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和視角。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451年間,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見證了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躍遷,更書寫了中國白酒勇于創新、追求極致的“活態”歷史。
文脈賡續 濃香酒魂千載傳承不止
白酒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瀘州老窖誕生地酒城瀘州,其酒業溯于先秦,始于秦漢,興于唐宋,成于元代,盛于明清,耀于民國,滋養了瀘州老窖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讓瀘州老窖與瀘州乃至中國白酒文化發展一脈相承、休戚與共。
瀘州老窖作為“濃香鼻祖”,以傳承弘揚酒文化為己任,立足451年1573國寶老窖池的悠遠底蘊,創新文化表達,打造文化IP,講好濃香故事,賡續文脈傳承,讓中國白酒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創新表達,講好中國白酒故事。瀘州老窖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連續17年舉辦國窖1573封藏大典,連續7年舉辦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攜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非遺里的中國》,開啟“流動的博物館”全國巡展,展現敬天法祖、詩酒相和、文脈傳承等白酒文化的底蘊與魅力,更展示了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活力與生命力。
圖為2024瀘州老窖·國窖1573封藏大典
開放包容,讓世界品味中國。瀘州老窖以國際化的視野和開放性的胸懷,在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打造“讓世界品味中國”文化之旅,與中國歌劇舞劇院合作推出民族舞劇《李白》《孔子》以及音樂詩劇《大河》巡演等活動,牽手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2018俄羅斯世界杯等國際頂級賽事,推動中國白酒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品味中國。
國風浩蕩,文脈不絕。瀘州老窖集團及股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淼表示,瀘州老窖將堅持弘揚傳統,賡續濃香文化的初心;堅守匠心匠藝,實現創新突破的恒心;堅定舉世共享,真正讓世界品味中國。(李耀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