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王炳坤 張博群
“別說禁區、紅線不能踩,打個‘擦邊球’也不行”“以往一些模棱兩可的花費有了更清晰的規矩”……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下稱《條例》)印發以來,各地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意識加強、措施走實,新風新貌撲面而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際,為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條例》,并逐步形成了以《條例》為主干、由各方面專門配套規章制度共同構成的反浪費制度體系,有效遏制了公共資金的違法違規使用和公共資源的閑置浪費。
“防止重大決策失誤造成嚴重浪費”“優化政府投資方向和結構,加強政府投資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半拉子工程’、已建未用項目等科學處置程序辦法”“加強對黨政機關預算執行、決算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審計監督”……從《條例》修訂的具體內容來看,過緊日子不是簡單地省錢,更不是讓黨政機關當“守財奴”,而是對黨政機關治理能力的系統考驗。
過緊日子要從政治上看,按黨紀法規辦,杜絕變通走樣,防止不良作風樹倒根猶在。
延安時期倡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新中國成立后“勒緊褲帶搞建設”,脫貧攻堅時期要求“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過段時間就可以松口氣了”,在過緊日子的政策執行過程中,有的干部存在類似的短視思維、僥幸思維,思想之弦時緊時松,節儉措施時斷時續。將過緊日子看作 “一陣風”,本質上是政治站位不高、大局意識不強的表現,這會導致有規不依、選擇執行,制度落地效果打折扣。
在落實過緊日子要求過程中,個別地方存在“明減暗增”“虛晃一槍”現象:有的暗度陳倉,將一般性支出轉移到項目經費;有的以“保運轉”為由保留非必要開支;有的在“三公”經費縮減上搞數字游戲。這些行為違反了黨紀法規、政策要求,消解了自身公信力,損害了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中央辦公廳法規局解讀《條例》修訂時指出,要把學習貫徹《條例》同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同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條例》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從地方實踐可以看出,遼寧、江西等地從省委、省政府層面出發,高位推動出臺硬性舉措。例如,遼寧提出強化源頭管理,嚴格因公出國(境)、編外人員、政府投資項目、辦公用房、公務用車購置、節慶、展會、論壇審批管理,建立“一般性支出項目清單”,從嚴管理“三公”經費,加強會議、培訓、差旅、公務接待等日常管理,切實將過緊日子與預算安排深度融合。各地以制度的剛性約束力堅決遏制和根治鋪張浪費的作風之弊、行為之垢,確保過緊日子要求不懸空、不落空。
從問題導向出發過緊日子,敢于善于“闖改創”,把過緊日子作為改革的“窗口期”和“催化劑”。
一些地方存在的行政成本過高、資源配置低效、形式主義浪費等問題,往往容易在寬松環境下被掩蓋。當前,一些地方縣級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存在部分財政支出項目效益低現象,這些支出項目主要產生于之前財政收入增長較快時期,當財政收支情況變化時,項目卻沒有隨之適時調整。
例如,中部某縣對本轄區拆遷安置小區進行摸底,發現部分拆遷安置小區物業費長期由所在地財政承擔,每年物業費合計支出上千萬元。因拖欠相關小區物業費,當地某鎮政府被物業公司起訴。這實際上是財政資金社會保障兜底職能泛化,未及時調整支出項目所致。
還有一些地方陷入“越緊越保守、越保守越緊”的惡性循環,根源在于缺乏動真碰硬的決心和改革創新的活力。過緊日子不是被動節流,而是開源節流并舉,通過改革的辦法破解財力約束,優化資源配置。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創新機制積極盤活沉睡資產,累計形成5億元的可支配財力,成功開辟過緊日子的“第二戰場”;廣東東莞推動“工改工”,改造低效廠房,推動畝均稅收提升……過好緊日子,不僅要推動用財有效,也要注重生財有道,實現理財有方。要健全財政承受能力評估機制,推動預算管理鏈條向前端延伸,同時盤活各類閑置資產,健全收益收取機制,引導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源投向高質量發展重點領域。
注重錘煉執行力,克服本領恐慌,區分輕重緩急,把過緊日子的好辦法、真辦法落實落細。
同樣是過緊日子,有的地方搞得束手束腳、怨聲載道,有的地方卻過得有聲有色、事半功倍,差別就在于是否找到了好辦法、真辦法。
針對如何過好緊日子,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提出了精準謀劃改革路徑、精算財政資金、精減編外臨時用工、精細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四精工作法”。例如在市場化改革方面,該縣通過公開招標購買環衛服務,覆蓋面積從160萬平方米增至320萬平方米,費用支出從3100萬元降至2292萬元。
在好經驗、好做法涌現的同時,一些地方干部面對經費縮減、任務加重的雙重壓力,出現“多干多錯、少干少錯”的消極心態:該推進的項目停了下來,該解決的問題拖了下去,美其名曰“節約開支”。還有的部門以“緊”為由,對干部職工和下級單位“一刀切”,這也不讓干、那也不讓搞。
過緊日子絕不是放棄民生保障、放慢發展速度的懈怠理由,而是有保有壓的利弊權衡、精準施策的最優選擇,是一門穩妥把握“減”和“增”的學問,這對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探索高效低成本的治理路徑的同時,要明確干部正當的薪金待遇不能減、民生領域的投入不能減、在關系地方發展的戰略產業重大項目上不能減。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決不能摳摳搜搜、無所作為,要統籌力量、集中資源給予傾斜,讓“過緊日子”與“辦好實事”形成良性互動。
對黨政機關治理能力的系統考驗,考的是初心使命,驗的是能力擔當。從精準執行的“硬功夫”,到常態養成的“軟實力”,從底線堅守的“責任感”,到改革創新的“驅動力”,黨政機關要在這場大考中堅守“緊”的定力,激活“緊”的動力,提升“緊”的效能,把緊日子過成好日子的鋪路石。
編輯:孫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