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何欣榮 李一帆
近日,一段某汽車品牌新車和卡車對撞測試的視頻在網上引發了不小爭議。盡管最后三方“握手言和”,但“碰撞測試”這一原本被視作衡量汽車安全性的專業評測,在這場風波中似乎變了味、走了樣,也將汽車安全測評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暴露于公眾視野中。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白熱化,部分車企儼然將碰撞測試做足“表演文章”。貨車側撞結合固定柱體夾擊、雨天卡車高速對撞等非常規測試項目層出不窮,這些“奪人眼球”的測試設計,實質上是部分企業為制造視覺沖擊效果而策劃的營銷手段。業內人士直言,某些檢測機構將碰撞測試作為收費項目,甚至是其主要收入來源,“測試結果的真實性不能完全保證”。除了車企與檢測機構外,部分互聯網平臺也參與其中,開展大規模碰撞測試、輔助駕駛極限測試等。然而測試過程透明度不足、標準模糊等問題,使得測評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屢遭質疑。
這種營銷導向的測評模式存在多重隱患。一方面,容易造成消費者安全認知偏差。當企業頻繁發布經過特殊設計的碰撞測試視頻,消費者可能誤判車輛在復雜道路環境中的安全性能,導致在真實駕駛場景中放松警惕。另一方面,部分檢測機構采用收費服務模式,在承擔企業委托測試任務的同時,其獨立性與公正性難以保證。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惡性競爭容易造成對行業生態的破壞。一旦企業可以通過“定制化”測試獲得話題熱度、甚至通過選擇性展示貶損壓制競爭對手,就會將更多精力投入噱頭營銷,而非核心技術研發。這種惡性競爭會扭曲行業生態,甚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損害中國汽車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構建健康透明的測評體系亟待多方協同發力。企業需清醒認識到,安全絕非發布會制造“爆點”、吸引流量的道具,應當嚴格遵守商業道德底線,將資源集中于安全技術研發與驗證而非營銷包裝;檢測機構必須堅守法律規范和職業操守,與委托企業保持合理距離,確保測試流程科學規范、數據完整透明,避免“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行業協會應牽頭制定測評自律公約,明確非標準測試的信息披露要求,為行業建立統一、清晰的行為規范。
此外,監管部門也應及時補位、精準施策。首先,推動強制信息披露,要求任何公開發布的非標準碰撞測試,必須同步披露完整測試條件、參數和原始數據,確保可追溯、可核查;其次,建立獨立監督框架,引入第三方核查機制以強化數據公信力;最后,明確違規懲戒,對刻意模糊條件、誤導宣傳或利用測試進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依法處罰。通過明確規則與違規成本,引導市場資源回歸安全創新,而非用于制造營銷噱頭的內卷。
安全測試不應淪為作秀表演,其核心價值在于守護生命安全。只有讓測試標準真正回歸專業本質,企業競爭聚焦核心技術突破,中國汽車產業才能在全球市場樹立值得信賴的安全形象與技術品牌。這既是對消費者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更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編輯:褚孝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