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鄧倩倩 周思宇 周暢
“縣中振興”呼聲興起已有幾年時間,但不少縣域教育的資源困局仍未被打破。半月談記者走訪調研東中西部多個縣域中學發現,“培養即流失”“招聘無選擇”的師資困境正持續發酵,疊加機制性障礙與待遇晉升短板等因素,成為縣中提質的一大梗阻。
教學比賽都不敢辦了
“去年調走40多名骨干教師,一所高中一次性就走了10多位,占該校骨干教師一半以上。”西部一縣區教育部門負責人道出了縣中留人的無奈。
這種流失并非個例。中部省份一所縣中10多年來流失40多名中堅教師,有的剛在省級教學比賽中獲獎就被“挖走”。該省一名縣中校長告訴半月談記者,學校傾盡全力幫助老師參加教學比賽,一位地理老師拿了全國二等獎后就收到周邊省份市級學校拋來的“橄欖枝”,“對方學校說不要檔案,直接來就行,進人機制很靈活”。近年來,該校還流失2名數學骨干教師、1名辭職去蘇州的歷史教師。學校極力挽留,都無力回天。
更令人憂心的是,“被挖墻腳”已形成連鎖反應。中部一縣區教育部門負責人介紹,由于當地經濟基礎相對較弱,鄰近的杭州、合肥等大城市“虹吸”走了許多老師。多地縣區教育部門負責人透露,舉辦教學比賽本是一種激勵,現在都不敢辦了,因為結果一公示,得獎的老師就成了省市級中學的“目標”。一些省市級中學常以“免考入職”“人才引進”等方式吸引教師,有的教師為跳槽“拼死拼活要求放行”,還有的直接先辭職再到省市級中學入職。
留不住骨干,也招不來新人。福建一山區縣中校長表示,該校教師中研究生學歷占比僅為7%,遠低于全國普通高中14%的平均水平。“部屬師范院校和雙一流畢業生都不愿來,我們去市里雙選會只能挑別人剩下的。”一位校長坦言。
重慶某縣教育部門負責人說,目前招到的師資中有一部分部屬院校師范生,但多數還是來自一般院校。“一些公費師范生一到期,有機會就走了,還有的人覺得縣城太偏遠,寧愿賠付違約金也要提前跳槽。”
縣中師資提質“三道關卡”
縣中師資的困境,不是單一問題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招聘源頭:編制“卡脖子”。
編制調配的“一刀切”讓縣中“求賢無門”。東部省份一縣中校長告訴半月談記者,新高考改革后物理教師結構性缺編較多,“有一年,學校上報3名物理教師招聘需求,但上面統籌后只給1個名額,導致我們只能減少物理課時。”有受訪者表示,有縣中甚至出現“新招教師是畜牧專業”的情況。一位校長無奈地表示,想要的不來,分來的不好用,縣中在師資調配中缺乏自主權,常處于“夾縫求生”狀態。
——待遇晉升:現實落差讓教師“看不到奔頭”。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待遇差距是縣中繞不開的“硬傷”。一名受訪縣中校長表示,鄉村有專項補貼,財力雄厚地區也對省市級學校有補貼,經濟落后或偏遠地區縣中則夾在中間兩頭靠不上,縣中教師薪資出現“腰部塌陷”現象。
晉升通道狹窄也讓部分教師看不到希望。西部一位縣中教師說,學校職稱名額有限,要老的退了才能評新的,有的教師工作20年還沒評上副高,退休前沒解決的也很多。“與我同一批畢業的,有的人去市區中學,現在已經是正高級教師了。”一名縣中校長說,“讓教師在專業上能有成長的機會、發展的平臺,這是縣中給不了的。”
——培養支持:資源不足難跟“新節奏”。
重慶一縣中語文教師坦言,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當下,如果不盡早學習,可能很快就會落后,而縣中和省市中學有差距,在信息接收的時度效上會滯后。安徽某縣教育局局長說:“我們已經很努力培養優秀教師了,但是縣里資源有限,培養也需要有人來帶。”
一西部縣區教育部門負責人說,當地縣中教師公用經費人均僅1萬元左右,差旅費、培訓費等都要從中開支。東部省份一縣中校長說,新教材出來后,需要送教師出去培訓學習新課標要求,但由于經費緊張,“老師都怕出差,因為要自己墊錢”。
縣中師資困境需“靶向治療”
縣中是縣域教育的“頂梁柱”,承載著農村孩子“走出去”的希望。為讓縣中留得住好老師、招得來好人才,2021年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印發的《“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下稱《提升行動計劃》),對健全教師補充激勵機制、提高縣中教師能力素質等都作了明確規定。然而,不少政策依然面臨落地難的問題。受訪教育人士認為,破解縣中師資困境,需要繼續加大政策落實力度,進行“靶向治療”。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一中的高三畢業生在操場上拍攝創意畢業照
繼續擴大“優師計劃”范圍,為更多縣域高中定向培養優秀教師。安徽一名縣中校長提出,繼續通過公費師范生、協議服務等方式,讓人才下沉分配到縣中。
在職稱評定方面,《提升行動計劃》提出“適當提高中小學中級、高級教師崗位比例,中高級教師崗位設置適當向縣中傾斜”,地方政府要積極推動政策落地。
在業務培訓方面,受訪教師希望,將縣中教師培訓納入國培、省培計劃,給予縣中專項師資培訓和經費支持,幫助教師適應學科素養教學要求,助力縣中跟上改革步伐。
建立跨區域協調機制,明確惡意“挖人”的責任后果——不僅僅是停止學校各類評優評先資格,還要加大懲處力度。同時,對長期堅守縣中的骨干教師給予特殊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