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趙旭
在人形機器人的見證下,不同膚色的少年們俯身于操作臺,指尖在鍵盤上翻飛;樓上觀賽區,來自世界各地的身影憑欄凝視,時而漾起陣陣歡呼……
八月上旬,為期一周的第二屆國際人工智能奧林匹克學術活動(IOAI)在北京十一學校舉行。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80支少年戰隊,跨越山海、會師海淀,在科技與人文的耦合中共赴“未來之約”。
第二屆國際人工智能奧林匹克學術活動現場。半月談記者 趙旭 攝
賽場心跳:AI新銳激揚代碼
“最后5分鐘!”裁判的提示點燃了賽場的緊張氣氛。中國隊正迎來團隊挑戰賽的關鍵時刻——
少年們操控的人形機器人緩緩行至一張桌子前,只見機械臂向下微探,夾爪輕柔收攏,一只未列入預訓練數據庫的毛絨玩具被意外“擒獲”。全場屏息,夾爪凌空平移,隨著玩偶正中框內,附加分收入囊中。
剎那間,掌聲從各個角落傳來,不同隊服、不同膚色的選手和觀眾,在此刻跨越國界、超越競爭,為這場出乎意料的成功而沸騰。
IOAI是全球首個聚焦中學生人工智能應用與創新的高水平學術活動,由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等全球頂尖高校與科研機構專家聯合發起,2024年首屆活動在保加利亞舉辦。今年,IOAI迎來在中國的首秀。
這次活動聚焦“AI挑戰與人機共創”,設置團隊挑戰與個人挑戰兩大環節。團隊挑戰首創中學生AI實機部署模式,學生需完成從仿真算法設計到實體機器人部署的全流程任務,檢驗算法設計與團隊協作能力;個人挑戰采用“即時算力觸發式調度”機制,選手需在兩天內完成機器學習等方向的實戰任務。
在團隊挑戰賽的看臺邊,匈牙利領隊、羅蘭大學教授古亞什·拉斯洛,左手托著下巴,緊緊注視賽場。“匈牙利隊在仿真模擬階段沒有進入前三名,但能與全球頂尖的AI少年們同臺競逐,已是莫大榮耀。”他說,“這幾天看到不同國家的孩子們共同切磋、相互交流,這遠比獎牌本身更有價值。”
賽場上的主角,是九年級到十二年級的AI少年新銳。于他們而言,IOAI不僅是與全球同輩高手過招的舞臺,更是見證友誼碰撞的能量場。
“最重要的收獲?當然是朋友!”來自馬里的卡貝爾·西塞晃了晃手機,“這是我首次來到北京,也是首次來中國,能在這里遇到這么多國家的同齡朋友,即便拿不到出色的成績,對我來說也是滿載而歸。”
在第二屆國際人工智能奧林匹克學術活動中,中國隊正與機器人互動。
科技脈搏:創新生態托舉少年創想
賽場中央,通身銀光閃耀的Galbot機器人,在少年程序員的指令下進退自如、靈活繞障,穩定“拿捏”形狀各異的物品。這臺由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打造的智能伙伴,成為團隊挑戰賽的“鋼鐵主角”,也是少年們的“代碼執行者”。
賽事行云流水的幕后,是多家科創機構的默默護航。北京市海淀區教委有關負責人說,得益于海淀區高新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的集群優勢,多家本土科創力量融入本次活動,在技術基礎設施方面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這份厚實的科技家底,正是中國承辦全球頂尖科技活動的底氣。
“跟數學、物理或傳統的計算機競賽不同,AI學術活動對算力的需求‘胃口極大’。”深勢科技教學部總經理王一博在賽場邊告訴半月談記者,300多位選手每人需要配備一張獨立顯卡,同時后臺評分系統還需要近400張顯卡并行運轉。“比賽期間,日均近千張顯卡‘火力全開’,讓孩子們在真情實景中體驗科技魅力。”
賽事間隙,各國選手和領隊還參訪了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實驗室、中關村展示中心的前沿展館,參加了校企溝通洽談會,觸摸中國科技的脈動。
踏入中關村展示中心,濃郁的未來感撲面而來。形形色色的尖端展品如科幻片蹦進現實,少年們穿梭其間,驚嘆聲不絕于耳。望著一家機器人公司的展覽視頻,中國澳門濠江中學的蕭如瀚感嘆:“這只機器狗在各種測試下都能夠保持很好的平衡性,幾乎穩如泰山。”
沙特小將阿里·阿卜杜勒哈迪和他的伙伴們,則與一套人臉追蹤和語音識別系統互動了起來。攝像頭如影隨形捕捉人臉,機械臂聽懂語音指令靈活移動,孩子們笑聲連連。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于英杰說,北京正努力建設全球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產業及人才高地,在企業數量、算力供給等方面居全國前列。同時,北京致力于構建覆蓋全學段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完善育人機制、加強科研協同、深化國際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IOAI落地北京,正是國際社會對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與創新實力的信任投票。
在第二屆國際人工智能奧林匹克學術活動之余,參賽選手們體驗乒乓球運動。
人文弦歌:青春邂逅文明互鑒
人文交流的音符,在代碼躍動間悄然流淌。
走進北京十一學校的食堂,像踏入一個歡樂的“地球村”:墻上,中英雙語菜單清晰列陣,中餐、西餐、清真、素食,悉心呵護多樣味蕾,耳邊則匯成全球語言的交響,多元文化在煙火氣里交融蒸騰。
不遠處,一位少年吸引了半月談記者的眼球。瑞典選手西蒙·佩爾松頭戴斗笠,俠客范兒十足。“我在電影里看到過斗笠,覺得很酷,到北京后中國朋友立刻幫我網購了一個。”他說,“前幾天我還戴著它爬上了長城。”
說起這趟北京之行,西蒙滔滔不絕。興奮之中,他干脆向半月談記者展示了剛學到的新“技能”——手臂左右擺動,腳踝向外畫圈,身體如鐘擺般晃動,“是中國同學教給我的‘科目三’”。一瞬間,他被掌聲和笑聲包圍。
中國的少年也與全球伙伴共享青春的喜樂。“晚飯后,我會和法國的選手一起踢球,大家還會聊一聊個人愛好。”中國隊選手王沐天笑著說,“我還加了保加利亞和阿聯酋選手的微信,在朋友圈看到他們穿著古裝去故宮的照片,特別有趣。”
北京十一學校受訪教師表示,這場集結世界AI英才的盛會,以技術交流為舟,以文明對話為帆,在千年古都播下智能時代的星光,將助力培育面向未來的AI創新者,為繪就全球教育圖景新篇章注入澎湃動力。
代碼“穿云破霧”,文明交流互鑒。少年們的故事,剛剛開始……
(實習記者:戴蘊南 寧霄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