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白瑜 梁希之
當我們寫下0-9這幾個數字,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依據什么識別出這些數字呢?7就是“一條豎線+一條橫線”,2就是“一條帶弧度的豎線+一條橫線”……在人工智能通識課上,孩子們體驗了如何用大模型人工神經網絡視角來思考這個世界。半月談記者調研了解到,人工智能課程正在加速進入中小學課堂,在基礎教育版圖上填補關鍵拼圖。
從“認識AI”到“借力AI”的沉浸式課堂
深圳市龍城高級中學(教育集團)龍城創新學校初一5班的課程表上,下午2點的AI作文輔導課與4點的人工智能通識課形成奇妙呼應——前者通過人工智能“助教”啟發學生們的語言創造力,后者則指向數字時代對于人工智能的深層次理解。當學生李明(實名耿天澤,此為化名)在作文課上用AI工具梳理邏輯框架,又在通識課里親手調試神經網絡參數時,這個14歲少年或許尚未意識到,他正站在教育范式轉型的潮頭。
深圳龍城高級中學(教育集團)龍城創新學校開展AI輔助作文教學公開課 白瑜 攝
課堂上,我們能夠聽到線上名師的知識講授,復雜的知識點會采取深入淺出的講解模式,滿足不同學段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水平,如:人的大腦有超過860億個神經元細胞,我們平時看到的畫面、聽見的聲音以及聞到的氣味,就是通過神經元在傳遞信號。大腦會根據收到的信號,做出決策或反應。科學家們受到大腦工作方式的啟發,設計了人工神經網絡計算模型,它能像大腦一樣工作,幫助計算機“思考”和“學習”。每個點,就像一個小小的“通信員”,每條線像連接通信員之間的電話線。當“通信員”接收到信息后,會判斷一下重要程度,重要的信息傳遞給下一個通信員,不重要的信息就停止傳遞。
飛象星球推出的覆蓋中小學全學段,內容螺旋進階的課程體系,不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工神經網絡,還在基礎教育版圖上填補關鍵拼圖。在深圳課堂,孩子們通過項目制的互動實驗來理解神經網絡如何識別手寫數字,這種具象化認知顛覆了傳統信息技術教育“先語法后思維”的路徑。
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分為三個層次:L1感知層,項目制的互動體驗,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參與感;L2應用層,掌握基礎原理后,在真實項目的解決方案實踐中,讓學生發揮想象力;L3開發層,高階課程配備開發模組,八年級的學生就能用電影級動捕技術做數字人。
AI教育下沉的破局之路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全國中小學專職科學教師占比僅為2.7%,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的實際開課率不足15%。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反差,折射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進程中亟待突破的結構性矛盾。
這種轉型的迫切性,在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的論斷中可見一斑:“由于我們正向人工智能時代邁進,所以了解人工智能,掌握人工智能,創新人工智能成為每個人必備的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熊璋認為:“AI天生自帶教育屬性。AI本身就是模擬人腦智慧形成的過程,它的發展就是學習、整合知識、生成進一步的認知。AI跟別的科學技術最大的差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第一個擁抱的就是教育。過去的蒸汽機等劃時代的科技進步,都是很成熟之后,教育才去擁抱。”
重構教育生態
要讓AI教育突破地域資源壁壘,單靠一所學校的課程創新遠遠不夠,深圳龍崗區的18所實驗校成為關鍵試驗田。
深圳龍城高級中學(教育集團)龍城創新學校開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
深圳龍崗區教育局遴選出18所人工智能項目實驗校,試點AI個性化作業系統、雙師課堂和AI作文批改項目。通過近2個月的試點實施,目前AI個性化作業通過數字化采集作業,實現了更具針對性和精準度的教學和個性化輔導,深入探索實現個性化作業的有效路徑;參加雙師課堂的每名學生都可以跟隨“雙師”節奏,進行動手實踐操作,增強課堂的參與度和體驗感;AI作文星實現大模型與學生作文的全批全改和精準輔導,針對不同學生的作文,生成精細化的個性化作文修改報告,為學生每一次寫作提供高質量的個性輔導。
這些場景化應用背后,是技術普惠與教育公平的雙重考量。2025年開年3個月內,飛象星球課程已陸續在北京、重慶、云南、內蒙古等25個省市的1342余所學校進行試點,覆蓋學生達15萬名。
這場教育變革的深層價值,在于重構教育生態。當八年級學生用動捕技術開發數字人時,他們接觸的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跨學科思維和產業級工作流程;當AI作文星沉淀百萬份學生語料,既為教學優化提供數據支撐,也為技術迭代輸送真實場景。正如試點校反饋顯示,參與項目的科學教師通過雙師課堂獲得實戰培訓,師資培養與課程落地形成共振。不過,要將試點經驗轉化為可持續模式,仍需破解城鄉數字基建差異、教師認知轉型等難題。
值得肯定的是,這場剛剛開始的人工智能課程探索,使得偏遠地區的學生也有了機會學習人工智能知識,拓寬了視野,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創造了更多可能性。這場由技術賦能的認知變革,正悄然將“數字原住民”的起跑線從物理空間拉向無界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