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4月15日電 題:給孩子成長以更多“春光”
新華社記者顧小立
這兩天,一些新聞網站上“杭州人馬上可連休9天”的熱搜引起了我的注意。點開熱搜發現,浙江杭州的中小學生已成為眾多網友的羨慕對象——春假加上五一假期,一些城區的孩子即將迎來一個最多可達9天的長假,可走出家門充分領略“春光”之美。
在我的印象中,這樣令人羨慕的假期,杭州已探索實施了多年。2004年3月,杭州對中小學假期做出調整,在保持學年總教學時間不變的前提下,在傳統的寒假、暑假之外,在春季和秋季分別增設春假和秋假,成為全國最早實施中小學春秋假的城市。
為什么要堅持設春秋假?杭州市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政策出臺的初衷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讓孩子們多走出課堂,多親近自然。對于青少年而言,要多為他們減負,讓他們暫時放下書本,呼吸“新鮮空氣”,感受秀麗山河,促進健康成長。
在社交媒體上,我看到一些留言評論說,最早一批享受春秋假的杭州孩子,如今已在這座城市開啟了“帶娃再過春秋假”的模式。20余年來,杭州許多家庭兩代人之間達成了“在每年最好的季節出門走走”的默契。一到春秋季,杭州周邊地區的親子游就十分火熱。有民宿經營商感嘆,杭州春日、秋日經濟能持續升溫,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春秋假持久的影響力。
不少家長坦言,傳統節假日帶孩子出行不是路上交通擁堵,就是景區人山人海。春秋假給了大家一個錯峰出行機會,讓家庭旅游質量有了較大提高。最重要的是,“玩好”和“學好”并不沖突。
在放松游玩之外,春秋假也給了孩子們難得的社會實踐時間。與寒暑假相比,春秋假期間往往天氣更加溫和,孩子們不必冒著酷暑或嚴寒前往田間地頭、工廠社區,減少了出行阻力。假期與上課時間銜接緊密,“學完就能用、用完馬上學”的節奏也讓孩子們的實踐記憶更加深刻。
當然,對于春秋假也不是沒有擔憂的聲音。曾有家長反映,對一些雙職工家庭而言,子女放假、家長上班會讓孩子陷于無人照料的尷尬境地。對于這一問題,杭州市教育局在今年3月發布通知,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要求學校應切實提供春秋假托管服務,同時提升托管質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科技類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鼓勵帶薪年休假與小長假連休,實現彈性錯峰休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均被明確寫入其中。期待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夠在成長中享受更多“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