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原碧霞
每周一早上,都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涭水河分校(下稱實驗二小涭水河分校)師生舉行升旗儀式的日子。在升旗儀式上,學校會邀請一位學生家長到校進行“國旗下演講”,與全校師生分享“職業人的幸福與驕傲”。
“家長的演講,回望職業生涯,思考職業意義,給孩子們建議,讓學生心中有目標、成長有向往、努力有方向。”實驗二小涭水河分校校長何建雯說,“開展‘國旗下演講’活動,蘊含著學校對如何育人的思考。”
小切口認知大社會,職業夢想初啟發
“我最喜歡一位建筑師阿姨的演講,她參與了北京冬奧會奧運村的建設,現在又投身于北京郊區鄉村的建設工作。”六年級學生小臧說,“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和阿姨一樣,去祖國需要的地方奮斗。”
小臧說的是四年級學生家長惠曉斐,她在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參與奧運場館建設和駐村的職業故事。惠曉斐告訴半月談記者:“我希望通過講述自己經歷的科技奧運、振興鄉村的故事,孩子們可以了解建筑師、駐村第一書記的職業,知道國家現在需要什么人才,從而明確奮斗方向。”
實驗二小涭水河分校德育主任殷嘉翌介紹,學校作為北京市西城區“小而美”項目的首批試點校,“國旗下演講”是學校開設“家校社小而美,勞牽五育育全人”家校社聯動思政課程中一個主要活動。系列活動從2022年9月正式開啟,至今已有近百位家長進校演講。
一年級開筆儀式上,何建雯為新生“朱砂啟智”
“‘國旗下演講’的初衷是讓不同職業的家長走進校園,拓寬師生視野,使其以小切口認知大社會,引導他們做更好的自己,培養心系國家、服務祖國的內驅力。”何建雯說。
催生使命感,愛國主義種子生根發芽
2023年9月18日,一名擔任過維和警察的六年級學生家長,在國旗下講述了他兩次奔赴海地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與戰友一起處置大規模暴亂,幫助當地民眾走出戰亂恢復生產生活的經歷。
演講完后,學校師生心靈受到震撼。五年級的小李同學說:“‘藍盔’叔叔的演講,讓我覺得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我覺得自己很幸福,要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長大后報效祖國。”
升旗儀式上,家長在國旗下演講
“國旗下的演講,受感染的不僅有學生。”何建雯說,這種儀式感讓參加演講的家長更加重視,準備演講稿時常常將職業與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老師從旁也深受感染。
“不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強大的祖國。”五年級4班班主任王莉瑩至今記得維和警察演講時的這句話,“當天班會上,我專門跟班里學生一起分享了這句話。”
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緊張學習之余,她還在全班開展了4輪愛國詩詞競賽,讓每一位學生上臺演講愛國詩詞。
“班里一名學生演講完后問我,為什么他一讀起愛國詩詞,就不禁挺起胸膛、聲音上揚?我告訴他,這就是愛國的力量。”王莉瑩告訴半月談記者。
實驗二小涭水河分校副校長王金莉說:“國旗下的演講讓全校師生體會到,我們是祖國的人,我們要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1/3學生家長參與,探索家校共育新路徑
“孩子在我發言后,覺得自己的媽媽非常棒。他對媽媽是警察也多了一份欽佩和自豪,還告訴我要‘做個最勇敢的超人女警察’。”談及演講感受,六年級學生家長徐睿一說,她與孩子因演講產生更深鏈接的幸福感超越一切。
三年級2班班主任王曉煙告訴半月談記者,在升旗儀式上,她會讓當天父母參加演講的學生,作為學生代表之一參加升旗儀式。“這種儀式感,讓學生感到自豪,之后的學習也會更加努力。”
在金融行業工作的家長給學生普及金融理財知識、在電網工作的家長講西電東輸的故事、在芯片公司工作的家長給孩子們講芯片的應用及意義……這些與當下國家發展、日常生活結合緊密的演講讓學生受益匪淺。六年級學生小郝說:“我的爸爸是一名互聯網工程師,他演講時告訴我們應該把手機當成工具來用,而不是被手機所控制。”
何建雯介紹,參與演講的家長不僅有金融、電網等工作人員,還有社區工作者、公交地鐵服務者等。“我們想通過演講,向學生傳遞每個崗位都需要奮斗,每個職業都需要尊重與創新,這些靠我們每個人自身的‘內驅’引發的不竭動力,最終推動社會和國家發展。”
“作為有800多人的學校,每周請一位家長來講,學生在校6年,全校就有1/3的學生家長上臺演講過,它的激發帶動作用,遠遠高于我之前的設想。這些家長是帶著對學校的信賴與認同,帶著自己的思考和情懷走進師生中間的。”何建雯說,原本計劃開展一年的活動,在家長和師生的一片叫好中持續了下去。
現在,不少學生和家長主動要求參與活動,跟全校師生分享職業人的幸福與驕傲。六年級的小劉同學說:“我也希望我的爸爸媽媽有機會站在國旗下演講,讓同學了解他們的職業。”
何建雯認為,“國旗下演講”讓家校共育不再只是圍繞著學習轉,它有了更多新的實質內容,增進家校聯系,共同營造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家長們的職業故事帶給孩子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滋養,這種家校互動的方式成本不高,但作用很大。未來,我們希望將活動長期化,并將它納入學校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