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王炳坤 白涌泉 張博群
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要求各地財政科學管理,嚴格財經紀律,嚴禁鋪張浪費,騰出更多資金用于發展所需、民生所盼,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精打細算,才能油鹽不斷。”連日來,半月談記者在遼寧省一些縣區采訪注意到,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遼寧多地加強源頭管控,貫穿末梢管理,做到關口前移,不斷創新舉措,念好財政資金“壓、降、省”三字訣;同時,讓省下來的每分錢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花出更大效益。
從預算“零基數”到執行“省著花”
“原先,各部門不管明年有沒有安排大事,區里年底編制預算時,都會參考上一年的基數進行增減。”大連市甘井子區財政局局長張琪說,這導致有的單位錢不夠花,有的單位到年底突擊花錢。
從去年開始,這種做法被“零基預算”的模式取代。“簡單說,就是從零開始‘先定事后定錢’。”大連市甘井子區委書記高云鵬說,做到非必要不支出,提高了財政預算效率。
在過緊日子背景下,遼寧將“零基預算”作為全省標志性改革任務加以推廣。以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為例,當地積極推動打破傳統“基數+增長”的部門預算編制模式,嚴格按照“三保”支出、償還債務、遺留問題、信訪安全、重點任務五個方面先后順序安排預算,并且逐個審核部門上報經費的必要性,大力壓減縣直部門上報的非必要、非急需經費。2025年,縣直部門上報預算額度審減了9700余萬元,縮減比例超30%。
過好緊日子,既要以“零基預算”為牽動,更要激發鄉鎮(街道)發展經濟、培植財源的積極性,才能實現整個區域財政運行平穩健康及可持續。
岫巖縣一方面實行縣鄉財政分級保障機制,由縣級財政承擔保障性的支出責任,鄉鎮(街道)承擔激勵性的支出責任;另一方面,制定激勵鄉鎮(街道)具體措施,實行飛地經濟、財稅增收等“多干多得、少干少得”的激勵政策。
岫巖縣偏嶺鎮黨委書記李聲鼎介紹,縣鄉分級保障機制改變了“大鍋飯”局面,鄉鎮在服務企業、服務項目、協稅護稅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高了。2025年上半年全鎮完成全口徑稅收5700余萬元;形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00余萬元,同比增長35%。
遼寧省財政廳廳長姜小林說,今年試點探路,明年遼寧將全面實施“零基預算”,建立“先謀事、再排錢”“上清單、再花錢”的預算決策流程,編制年度公共服務、產業扶持及重點保障項目清單,并進行動態管理,切實提高財政資源統籌能力。
除了以“零基預算”做實過緊日子的源頭管控,一些縣區還注重過程管理,把重點放在節約“預算執行”上。
走進沈陽市大東區的公務用車平臺,80余臺公車的實時位置在大屏幕上跳動。“公車運行實行智慧化管理,所有公車均安裝北斗定位系統。”大東區機關事務保障中心主任朱震介紹,綠色標志代表車輛正在行駛,紅色代表車輛已停駛并熄火,“碰到長時間不行駛卻又不熄火的車輛,平臺監管人員會致電駕駛員詢問原因,防止浪費燃油”。
大東區持續挖潛,實行“一車一檔”,記錄車輛維修、保養、加油等信息,推行公務人員集約用車、合并出行訂單。今年上半年,全區公車費用支出同比下降30%。
“降低‘三公’經費一直在路上。遼寧省委改革辦副主任張妍介紹,各地在精細化管理中持續降低車輛運維、公務接待等成本,2024年全省公用經費預算壓減10%。
即使是上級已經撥付的資金,花錢時也該省就省。岫巖縣圍繞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在確保工程質量達標、確保施工合理利潤、確保工資及時發放的前提下,健全項目評審機制,把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
“比如,我們為了維修縣域一段河堤,向省廳申請到位5000萬元專項資金。過去,我們是來多少就花多少;現在,財政部門會再次聘請第三方機構對項目進行審查,盡量節約政府財政資金。”岫巖縣委書記吳振宇介紹,截至目前,全縣開展政府投資項目財政評審193個,綜合節約資金1.58億元。
從化解冗員到合理控編
岫巖縣曾是典型的“窮財政、富養人”,全縣40多萬常住人口中,除了1萬多名財政供養人員以外,還有6000多名編外人員。2023年,岫巖縣有關部門摸底發現,編外人員有的是“人情聘”、關系戶,不上班躺著“吃皇糧”;有的是單位的業務骨干,拿最少的錢干著最累的活。
類似冗員問題,是壓在各地財政上的一座大山。遼寧一些縣區優化編外用工管理,既減輕了冗員負擔,又提升了工作效率。
——優化精減編外用工。2024年,岫巖縣建立編外用工實名制臺賬,采取“三必解聘、三先續聘、三類助聘”工作方法,依規解聘合同到期編外人員,擇優續聘合同到期業務骨干,保證全縣編外人員“能進能退”。2024年,依法解聘編外人員1400余人,減少財政支出4500萬元;2025年將再精減編外用工,預計可節約財政資金1450余萬元。
——“編隨事走,人隨編走”。沈陽市大東區探索建立“回收-整合-再分配”循環機制,推動編制資源在部門間、崗位間高效流轉,破解編制的閑置浪費和供需失衡問題。
去年,大東區收回某行政部門20名行政編制、某事業單位6名事業編制,為任務繁重、人員短缺的基層養老服務機構增編。大東區委書記王林祥介紹,全區以“嚴控總量、盤活存量、保障重點”為導向,通過“減上補下、精準下沉”的調配方式,將500個從區直事業單位“省下”的編制放在街道上,大大加強基層工作。
——建立人力資源“周轉池”。為破解“有事沒人干、有人沒事干”難題,阜新市聚焦教育、衛健、國資等領域分類施策,通過建立“周轉池”,不斷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以教育系統為例,阜新打出“跨校交流+定向補充+編外規范”組合拳,在19個學校完成1031人優化配置。在衛健系統采取“跨院調劑+基層下沉+服務外包”方式,實現全系統882人優化配置。阜新市人社局綜合科科長項鍇劍說,目前五大領域“瘦身健體”,已節約人力成本9800多萬元,而且通過全員競聘、能進能出,較好提振了各單位員工的工作狀態。
做好“該省省”“該花花”的大文章
今年上半年,遼寧省黨政機關培訓費、會議費等一般性支出下降7.3%,“三公”經費下降8%。相比之下,2025年全省城鄉社區支出、節能環保支出、技術支出的預算分別增長8.9%、5.2%和4.9%。“該省的省,該花的花。”張妍說,支出結構“一減一增”,體現了全省堅持刀刃向內的改革決心、加大民生投入的為民初心、強化重點保障的發展信心。
位于大東區的沈陽時代文倉城市書房
——加強民生保障。走進沈陽市大東區長安社區,在由老舊鍋爐房改造而成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城市書房、“四點半課堂”、醫療服務站等一應俱全,居民在這里練書法、學樂器、編中國結,不時傳來陣陣歡笑。社區黨委書記曹雪說:“老舊小區有了巧改造和好服務,你看這里的住戶多幸福。”
2019年以來,遼寧省共改造老舊小區6100余個,涉及建筑面積1.8億余平方米,惠及居民超260萬戶,改造規模居全國前列。
——做優公共服務。“不僅有地方停車,還能吃口熱乎飯、洗個熱水澡、睡個安穩覺。”來自天津的貨車司機劉峰來大連送貨,住在了甘井子區南關嶺的“貨車司機之家”。
黨政機關過緊日子,面向社會的公共服務不能打折扣。自2024年起,岫巖縣每年整合涉農資金5000萬元以上,集中解決道路破損、停車泊位短缺等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同時,建立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日常保潔、轉運外運”三個體系,每年縣級財政投入425萬元,將全縣21個鄉鎮農村生活垃圾集中外運至周邊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每年節省垃圾處理費1000余萬元。
——著眼長遠發展。5月13日,海城市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建設的“菱鎂礦碳中和聯合技術創新轉移實驗室”揭牌。菱鎂作為遼南地區的獨有優勢資源,長期以來面臨粗放開采、粗淺加工問題,珍貴資源只能賣出“白菜價”。海城市委書記陸薦援說,“投創新就是投未來”。
近年來,遼寧集中財力辦大事,全力保障遼寧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50項重點任務和“八大攻堅”任務,重點支持15項重大工程、22個重點產業集群、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建設。“全省勒緊褲腰帶,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的目標不放松,這是遼寧人過好日子的堅實基礎。”姜小林說。
編輯: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