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張力元
學生用實踐成果完成答辯并獲得碩士學位,論文不再是學位授予的唯一評價渠道;學校將種糧大戶請到答辯現場,農學生直接面對關于生產實際的犀利提問……這個畢業季,半月談記者在山東看到了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升級后的教學碩果。
更好地培養大學生,培養更好的大學生,高校揚起教育改革的風帆,助力新一代復合應用型人才遠航。
實踐成果代替論文
“國家首批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研究生王茜同學,成為山東首個用實踐成果完成答辯并獲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在山東大學2025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山東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術才話音未落,現場便響起雷鳴般掌聲。
今年24歲的王茜,拿到碩士學位憑的不是學位論文,而是在企業取得的實踐成果。作為機械工程學院畢業生代表的她,在接受撥穗禮后直言:“非常有成就感。”
王茜(左)在進行畢業答辯
以前,工科研究生教育學位評價只認論文。2022年,我國啟動“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將工程實踐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首批試點,山東大學與10余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培養機制。
“有大量的時間到企業里,和一線職工一起研究問題。”王茜說。她的研究課題是解決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在VR眼鏡生產中的精密膠合難題,即當兩個鏡片膠合在一起后,最大程度減少鏡片變形,從而降低圖像畸變。
王茜的導師、山東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姚鵬介紹,學院按照“一企一案、一生一策”的培養方案,為她增設了先進光學制造、摩擦學等專業課程,同時配備了企業導師,幫助她在研發時更全面地考慮成本和效率。
最終,王茜研發出一臺新設備,經過小批量驗證,鏡片用膠水粘上固化后的變形量達到了微米級——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1/60,同時實現降本增效。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豐國說:“企業有開展科研發明的現實需要,學生有創新的意識和動力,雙方在這個過程中彼此成就。”
今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明確,實踐成果與學位論文并列,都可申請研究生學位。基于此,王茜僅向答辯委員會提交了研發報告、發明專利證書和技術證明應用。青島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碩士實踐成果答辯委員會主席李長河說:“專家組一致認同,這是一個培養質量非常高的典型成果。”
卸下“苦論文久矣”的重負,學子得以放心大膽地發明創造,用實踐成果體現學術價值,服務社會發展。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曹現強說:“這種變化帶來的是整個培養理念、培養流程、培養設計和人才標準的大重塑。”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山東配套出臺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試點和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指導方案,計劃在2029年前,校企聯合培養300名工程博士和1500名工程碩士。
農戶代表現場評
夏收時節,山東農業大學將研究小麥領域課題的畢業生帶到了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的會議室里。這些畢業生來自農學、植保、食品科學等8個專業,他們的畢業答辯將在合作社進行。
“小麥不長在實驗室和論文中,收成不會騙人。”合作社理事長薛麗娜說。答辯評審團隊內有農業主管部門工作人員、高校教授,還有7名農戶代表,其中年紀最大的種糧大戶65歲。
薛麗娜今年42歲,2008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懷抱著“讓農業有所改變,讓農民換個活法”的心愿,她回到家鄉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想用新技術、新思想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但很快,她發現學校里學的理論知識,在地里用起來“不順手”。“與土地打交道遠沒有想象中簡單,必須邊學邊干邊成長。”
經過多年發展,她創辦的合作社現有200多名社員,種植小麥品系100余個,上千畝土地上的小麥年年都有好收成。這一次,坐在答辯現場的她十分振奮:“農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也在不斷地將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
“你的辦法在實際生產中能被農民接受嗎?”“這種增產方式帶來的成本增加是否劃得來?”“怎么用通俗的語言向農民解釋這些理論?”……面對種糧大戶犀利的現場發問,農學生游刃有余。
山東農業大學2025屆畢業生玉米產業產區匯報現場
長期以來,一些用工單位抱怨高校教育培養滯后,學生在實驗室埋頭苦干卻又原地打轉。為解決這種困境,山東農業大學聚資源、建體系、提質量、樹標桿,在山東各地建設鄉村振興驛站和科技小院,讓學校師生擔任科技專員和指導員,在鄉村送技術、解難題,助力產業升級與民生改善。
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一處鄉村振興驛站。“借著學校建設鄉村振興驛站和開展大調研活動的順風車,我在產區找到選題,通過科技小院等平臺,在產區一線開展實踐研究和技術攻關,最后在產區匯報成果,很有意義。”山東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于水躍說。
拋下預設、俯下身子,實地調研、實地操作,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才能將成果留給農民。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代興龍說,學校創新“產區選題-產區實施-產區匯報”的畢業論文設計和考核模式,就是要讓研究內容與農戶需求更加契合,讓科學研究真正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今年是山東農業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第二年。山東農業大學教務處處長彭福田介紹,答辯時,每位評委都會從“知農愛農情懷”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考核,這樣的做法真切釋放出一個信號——高素質的新農人既能“頂天”,也要“立地”。
編輯: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