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科技改革著墨甚多,特別引人矚目的是,《決定》系統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將科技改革放入全面創新的新坐標中加以擘畫,置于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高度展開部署。
“創新”作為新時代治國理政重中之重的關鍵詞,相信大家已不陌生。此番《決定》濃墨重彩強調“全面創新”,又當如何理解?一方面更加突出“人的因素”,另一方面著眼于更好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新發展邏輯,“全面創新”時代的科技改革,要向融合要效率,以融合謀動能,將創新的深層次邏輯與發展的整體性邏輯融合起來。
錨定建成科技強國目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決定》明確要求,所提各項改革任務須在2029年完成,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未來5年,包括科技體制改革在內的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工作已經進入“倒排工期”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從“2029”到“2035”,科技改革攻堅、建成科技強國時間緊迫。
這一方面體現出我國近年來創新發展的底氣,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中央對于接下來在科技改革“深水區”的任務,有了更明確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整體實力上升趨勢明顯,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60%。《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2-2023》顯示,2023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排名世界第10位,是唯一進入前15位的發展中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確立,按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部署,激勵創新的法律環境、制度環境、市場環境、學風環境初步建立。
錨定建成科技強國目標,面對科技體制機制的深層次癥結,如何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打破創新資源流動的制度性屏障,促進創新要素有效流動,從而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就是接下來科技改革的迫切問題。
“三位一體”有何深意
《決定》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何這三方面要作為全面創新“三位一體”的中樞架構提出,在科技改革的新進程中,三者怎樣有機結合才能發揮“1+1+1>3”的疊加效應?
科技體制機制深層次改革的發力點在于“融合”“破壁”。這樣的深層次改革不可能局限在科技領域之內求得問題的解決,而必須將科技創新的全鏈條、全過程一體納入,由此,“人的因素”成為最重要的銜接要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發明專利擁有量穩居世界第一,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是我們擘畫“三位一體”全面創新的基礎。
觀眾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參觀跳舞機器人 黃曉勇 攝
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必須更好激發人的創造力,形成更充分的人才儲備,讓人才專長與國家戰略需求有效對接。
《決定》提出,教育綜合改革要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則從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強化人才激勵機制等方面綜合部署……在《決定》的部署中,抓創新首先是抓人才,而抓人才就必須在“育人”“用人”與“養人”三方面緊密協同。
怎樣理解全面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
科技改革目標為何,科技創新指向何在?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具體而言,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理解新階段科技改革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意義。
——加強市場需求導向的科技研發能力。產業主體的研發方向應該向上游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延伸,建設自身的創新能力。科研機構的研發方向則需要向下游擴展,重視科技成果轉化。
——強化發展協同創新的組織管理能力。比如,優化創新聯合體的組織形式,推動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
——形成科技產業規劃的統籌協調能力。確保科技規劃與產業規劃的有效銜接和融合,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協調機制,推動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完善創新要素的高效供給能力。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融資渠道和退出機制,降低企業創新投入的風險和成本。同時,促進人才自由流動,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為科技創新服務。
——優化產業科技生態的融合發展能力。通過加強產學研合作、共享創新資源、推動跨界融合等方式,促進產業界與學術界的深度融合。
哪些方面是進一步改革的發力點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更好釋放創新活力和潛能,接下來還有哪些新的發力點?
“全面創新”就必須加強重點領域政策統籌,強化科技與相關領域政策協同聯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保障創新的科技法律法規體系。
當前,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雖已凸顯,還要進一步夯實。制定有利于人才、技術、金融等高端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的政策,構建優勢互補的創新聯合體,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不可忽視的是,必須在構建更具活力的創新生態上下功夫。以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要素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改革,相關資源共享體制機制,合理健全的科技基礎條件支撐平臺建設,都需要協同發力,久久為功。
半月談記者:譚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