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體驗駕乘快感的“越野族”,在這里化身為尋找走失老人的救援隊;跳廣場舞的大媽,在這里成為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項目負責人;作為城市地標的高檔酒店,在這里開起了家門口的老年食堂……
浙江嘉興海寧市硤石街道西山社區,曾因治安事件頻發登上當地基層治理的“黑榜”。如今,這里實現了由“亂”到“治”的精彩蝶變,成為黨建引領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典型樣本。
一個小小的社區,為何能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為什么是西山?
從地圖上看,西山社區轄區面積只有約1平方公里,東起護城河、南至加工廠、西鄰火車站、北抵立交橋,內有海寧皮革城老商圈,群租房隨處可見,還有海寧規模最大的兩個城中村,夾著一條人員往來繁雜的夜市街。
從數據上看,西山社區共有9個小區1萬多常住居民,其中新居民占比超過四分之一,有來自全國24個省份的流動人口2000余人,底數很難精準掌握。
這里曾面臨復雜的基層治理難題,當地黨委政府很著急:老破小、臟亂差,城市的“重要窗口”怎能給人留下這樣的第一印象?可是基層治理面臨缺錢、缺人、缺資源的現實,又該怎么破解?
2008年前后,西山社區黨總支書記金美鳳帶領轄區干部群眾,走上了一條艱難卻榮耀的“逆襲”之路。從開通24小時不打烊的居民熱線電話開始,到組建社情民意隊,設置居民會客廳、樓道議事會、民情茶吧,變居民有事“上門找”為社區干部主動問,把居民的“痛點”“槽點”變成社區工作的著力點、突破口。
記者在采訪中感觸最深的,就是黨建成為了社區治理名副其實的“主心骨”,基層黨組織切實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
“你有事情找到社區工作人員,不管是誰,不會說‘這個事情不歸我管,你找別人’。找誰都可以,總會給你解決。”社區63歲居民王文秋說。
“事情不管大小,只要是居民提出的,社區都會非常認真對待。有些年輕干部受了委屈,偷偷抹完眼淚繼續干,很令人佩服。”社區69歲居民張建新說。
西山有什么?
不到250名黨員,怎么解決1萬多居民的急難愁盼?
“基層治理,靠社區‘單打獨斗’,再多的項目也難持久,再好的設想也難落地。”金美鳳說,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做好治理轉型,必須走“黨建引領、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路子。
截至目前,西山已培育形成有規模、有影響、可持續的社會組織45家,包括社區自治類、平安建設類、社區服務類和文體類等。在此基礎上,社區逐步形成了“1+3”的有效治理路徑。
7月23日,在西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暑期愛心教室,孩子們在志愿者輔導下畫畫。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1”即海寧愛心聯盟。
“它是社區整合社會力量、推動多元共治的樞紐平臺。”海寧硤石街道黨委副書記談仲凱說,愛心聯盟起源于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當時社區發起的公益活動,在為災區募捐30多萬元善款物資的同時,也萌發了大家抱團做公益的想法。
12年間,聯盟成員單位從14家擴展到162家,志愿力量超過2.7萬人。成員單位分布在海寧全市,還有來自嘉興的商會。正是這樣一家樞紐型社會組織,承接并解決了許多大西山片區組團共治所要解決的急事難事。
“3”即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形成的“愛、心、家”三大系列品牌。
“愛”系列主要是圍繞特殊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項目,比如關愛留守兒童、新居民子女等。“很多孩子是我們看著長大的,現在讀大學了又回來做社區志愿者。”西山社區“溫馨港灣”居家服務中心負責人姜紅說。
“心”系列是堅持用心用情打造專業化、可持續的民生服務項目,如紅色物業、老年食堂、診療車等。“便民服務站都開到了家門口,很多老居民拆遷了,新居民有更好的住處了,也都舍不得搬走。”社區居民華玉英說。
“家”系列則是聚焦提升群眾歸屬感、責任感的重點項目,讓越來越多居民從“被關愛者”轉變為“服務貢獻者”。“以前我們比誰的車更貴、跑得更快,現在我們比誰救的人更多、貢獻更大。”西山社區“潮鄉救援隊”隊員何新宇說,團隊成員都是越野愛好者,以前愛飆車常“被嫌棄”,在參與社區志愿服務中感受到了“被需要”,10年間隊員數量增長了10倍,拆馬蜂窩、修理管道、尋找走失老人,他們的身影總會出現在群眾需要的時刻。
構建“三呼三應”共建共治機制
在西山,培育組建社會組織、激發居民主體意識,落在了一件件具體事務的解決中、一套套工作方法的凝練中。從有呼必應、未呼先應,到一呼百應,西山社區逐步構建起“三呼三應”的共建共治機制。
西山的經驗可以復制借鑒嗎?
2025年3月10日,江蘇省新吳區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組團前來考察。“你們的路子我們學不來,我們轄區內的社會組織是‘0’。”這是考察團一開始的判斷。然而,經過三四天沉浸式體驗加上理念路徑分析,考察團改變了想法。“西山的方法,我們也可以!”
金美鳳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跳廣場舞的大媽,怎么把她們轉化為社區治理的生力軍?我們的做法是,在常來常往中與大家建立信任和感情。比如邀請她們參加社區街道的文體演出,免費提供社區的舞蹈房供她們使用等。自然而然地,大家后來就會踴躍報名參加公益服務項目。”
正是在這樣的良性互動循環中,西山社區形成了廣泛的群眾參與氛圍和機制,讓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愿意扎根其中。“西山社區工作總結起來就是‘群眾想什么,我們干什么’。作為社區書記,我最欣慰的,就是我們能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里,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生活在這里是幸福的。”金美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