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農業研究公司位于南馬托格羅索州的一塊實驗田,瑪麗安熱拉·溫格里亞正蹲在田間,仔細觀察大豆根部的根瘤菌活性。溫格里亞長期致力于生物固氮研究,借助微生物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養分,使得“用細菌替代化肥”成為可能。
2025年,溫格里亞獲得世界糧食獎。其科研成就不僅推動巴西農業技術變革,也映照出近百年來巴西農業依靠“科技下田”逐步擺脫饑餓困境,邁向“世界糧倉”的現代化征程。
饑餓往事:農業大國的“悖論”
盡管巴西擁有世界第五大的國土面積以及豐富的農業資源,但在20世紀中葉以前,巴西農村地區長期面臨饑餓問題,刀耕火種、靠天吃飯。
巴西因斯珀教育研究所報告顯示,巴西農業曾長期陷于效率低下、過度依賴自然條件、科研投入不足和土地制度失衡的困局,構成“資源豐富但糧食安全無保證”的典型悖論——農業生產高度集中于甘蔗、咖啡、棉花等出口型經濟作物,主糧生產和農戶自給系統則被長期忽視。
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1975年巴西農村5歲以下兒童體重偏低率達21.9%。在東北部旱區,干旱、土地兼并與技術落后疊加,周期性饑荒是當地揮之不去的陰影。
變革伊始:科學種田、體制改革
轉折點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引發國際糧價波動,讓時任政府下決心擺脫對進口糧食與化肥的依賴,著手推動農業體系升級。
巴西利亞郊區的一塊農地,農機正在收割大豆
同年,巴西農業研究公司應運而生,開啟以科技手段服務農業的國家戰略。國家財政和政策資源向科研機構傾斜,將“科技下田”作為解決糧食短缺與農村貧困的關鍵抓手。
溫格里亞正是在這一時期投身科研。據巴西科技創新部數據,她領導研發的微生物接種劑解決方案現已應用于超4000萬公頃土地,每年節省化肥相關成本逾250億美元,減少二氧化碳當量排放2.3億噸。幾十年來,正是這些本土科研工作者,讓以往被視作種植禁區的熱帶紅壤煥發生機,將此前不適宜糧食作物種植的大量土地納入現代農業版圖。
與科技投入并行的,是土地制度改革、農業機械化推廣和信貸體系建設。政府打破土地壟斷,配套推進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種子補貼、農業保險與信貸體系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小農戶逐步進入現代農業鏈條。
豐收之歌:農產品出口額達1644億美元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00年至2020年,巴西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約8%,其中農作物產量翻倍,畜牧產量增長兩倍以上。現代育種、生物技術、遙感數據廣泛應用,巴西迅速成為全球大豆、玉米、牛肉和禽肉的重要出口國。
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反哺科研、物流、港口和內陸運輸系統建設,形成全產業良性循環。巴西地理統計局統計,2024年巴西糧食總產量超2.7億噸,農產品出口額達1644億美元,占GDP的13%,帶動超20%人口就業。
過去30年間,巴西未發生過一次全國性饑荒,主糧與蛋白質食品基本自給,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因各種原因陷入饑餓。根據巴西地理統計局報告,2023年第四季度,巴西仍有4.1%的家庭處于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態。
區域發展不均、生態區農地擴張引發雨林退化、中小農戶抵御極端氣候能力不足等問題,倒逼巴西農業從“量的擴張”邁向“質的提升”新階段。目前,巴西已啟動“低碳農業計劃”,推動農村數字化和綠色信貸工具運用,引導農業向生態友好、技術密集、社會包容方向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