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臨沂市蘭陵縣省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片區打破村莊行政區劃壁壘,以黨建引領規劃融合、組織聯合、資源整合、內生聚合、產業耦合、民心契合,實現村級資源空間重構、資源重組、力量重整,在“跨村聯建”中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組織聯合、規劃融合,打破“就村抓村”思維定式
要素資源稀缺且分散,是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問題。“要打破 ‘就村抓村’的思維定式,實施跨村聯建。”山東省委辦公廳派駐蒼山街道潘合山村第一書記顧全說。
他推動13個村聯合制定涵蓋17項提升行動和6個千畝工程的壓油溝示范片區總體規劃,將板栗品種改良、盆景小鎮、光伏發電 等項目精準落位。同時,當地成功申報 781 萬元中央以工代賑資金 項目,統籌解決片區及周邊13個村最迫切的道路硬化問題,實現“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圍著片區轉”。
組織力是片區發展的核心引擎。蘭陵縣省派第一書記片區率先成立片區聯合黨委,按照“大事共議、實事共辦、急事共商、難事共解”的議事原則實體化運行。
大眾報業集團派駐新興鎮太子堂村第一書記賈立博,帶動當地成立“興太強村公司”,承接鎮區綠化、基礎設施、農業設施建設、國企食堂食材配送等,為村集體年新增收20萬元,帶動 50余名村民就業。“黨組織跨村聯建,讓‘單兵作戰’變‘兵團攻堅’,把第一書記的橋梁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賈立博說。
資源整合、產業耦合,激活“沉睡資產”富民潛能
在大仲村鎮大宗山示范片區,車尚產業園內機械轟鳴。這座由閑置老學校宅基地改建的園區,正將10余家分散的粉條、預制菜加工廠聚鏈成勢。“單村搞加工缺資金、少用地,聯村共建后年銷粉條3500萬斤。”片區聯合黨委書記范文基說。
在第一書記推動下,蘭陵縣通過資源整合破界重組喚醒“沉睡資產”,探索實施“宅改+產業”模式,盤活47處閑置宅基地,建設強村公司、富民項目等,帶動農戶戶均增收 1.4 萬元。“整合不是簡單拼盤,而是讓資源在流動中增值。”恒豐銀行派駐大仲村鎮金泉村第一書記于宙說。
產業興旺是片區振興的硬支撐。蘭陵縣各省派第一書記片區立足資源稟賦,探索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新興鎮五彩鄉村示范片區依托循環農業形成“百棚種養殖、千畝林果園、萬畝菌種地”發展布局;挖掘魯南戰役紅色資源,發布“千年蘭陵郡·多彩山里王”文旅品牌;融合多方資金,投資1億元建設新質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2023年至今,當地已接待游客 15 萬人次,帶動戶均增收1.4萬元。
大仲村鎮大宗山示范片區結合山地適宜種植中藥材實際,對接招引國藥集團,引入山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承包400余畝山地種植丹參,建設中草藥加工車間,延長中藥材產業鏈,實現多渠道創收。蒼山街道壓油溝示范片區聯合山東省農科院引進板栗新品種,片區集中采購種苗降低成本30%;招引喬治·莫蘭迪酒店托管民宿,年增收18萬元。
內生聚合、民心契合,繪就鄉村善治幸福底色
“廢棄碾臺變成議事角,大家在此為矛盾化解、共富出實招。” 大眾報業集團派駐新興鎮東新興村的第一書記邱明明說。
駐村伊始,面對“市級后進村”信訪矛盾突出、班子渙散的困境,作為第一書記,以“黨建扎根、治理生根、幸福共生”為善治密碼,聚焦“摘帽”攻堅,通過狠抓“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重塑班子凝聚力、強筋健骨;逐戶走訪排查,精準梳理“排水難”“行路難” “致富難”等民生痛點清單,推動村集體年收入成功突破20萬元。 青島海關派駐新興鎮洪湖村第一書記夏斌創新推行民意“碼上說”、實事“碼上辦”雙碼平臺,聚焦村民需求痛點,以數字化賦能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精準服務矩陣。平臺整合村級黨務、財務、事務等20余項信息,村民掃碼可提交矛盾糾紛、政策咨詢等11類訴求,推動村務工單和信訪量同比下降60%。
蒼山街道片區創新推行“蒼山紅”網格員隊伍,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省派第一書記村12345投訴量降幅超81%;南橋鎮打造“南事橋解”治理品牌,化解19年宅基地積案;新興鎮片區開展“黨員同做一件事”活動,黨員帶頭捐款修碾臺、掃雪抗旱,干群關系日益融洽;大仲村鎮片區內建設圖書閱覽室,協調派出單位捐贈圖書3400余冊,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片區聯合黨委因地制宜,緊盯群眾急難愁盼,以民心所向定發展所往。”蘭陵縣委副書記、駐縣省派工作隊牽頭負責人張美生說。(馮磊、任騰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