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鵬 ?
近日,“美麗中國,志愿有我”——南水北調九省(市)生態環境志愿服務聯合行動暨生態環境志愿服務交流培訓活動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啟動。據了解,聯合行動將建立動態更新機制,促進志愿服務實現供需對接。
供需關系是經濟學概念,和志愿服務有關系嗎?其實,供需互動的核心在于精準匹配資源與需求。在志愿服務中做好供需對接,能夠提高社會運行效率,推動志愿服務項目提質升級。
供需對接,有賴于數字賦能。武漢志愿服務通過“i武漢i家園”“武漢微鄰里”等平臺,形成了“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模式,減少志愿服務盲目性,提升響應即時性。十堰市竹溪縣印發《關于加強竹溪縣新時代志愿服務工作實施方案》,依托“志愿匯”數字化平臺實現服務全流程管理,進一步擦亮“社工+志愿”“驛站+志愿”“賽事+志愿”等特色化、專業化志愿服務品牌。
供需對接,離不開社區發力支持。南昌市新建區一社區與44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簽訂共建協議,組建志愿服務資源共享庫,構建起多元協同的服務網絡。通過精準摸排需求,社區隔壁的茶咖、古箏培訓等業態的經營者也加入志愿者隊伍,有效賦能專業志愿服務組織,通過“公益+商業”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供需對接,需要打造聯動工作格局。共青團湖北省委依托全省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青少年活動陣地等場館,開辦“愛心托管班”,通過招募大學生等各類志愿者,為6至14歲少年兒童提供免費假期托管服務。湖北省科技館聯合湖北省志愿者協會以及多地團委、科協等部門,于今年暑期開展“科普大篷車”走進“愛心托管班”專項行動,豐富少年兒童假期生活。
實踐證明,供需對接不僅能推動志愿服務深度融入民生服務、基層治理,還衍生出助力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創業的價值。一些金融機構聯合公益組織推出“金融+公益”模式,實現志愿服務與經濟深度融合。一些地方以大型賽會和重要活動為依托,培育志愿服務項目,打造志愿服務品牌,推動文旅體商融合發展,形成新就業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