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漢市江夏區堅持“科技化、規模化、機械化、品牌化、市場化、信息化”發展理念,以“三品一標”建設為抓手,在塑品牌、強質量、育優勢上持續發力,全力打造超大城市近郊都市農業現代化樣板,先后獲評“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全國農業綜合執法示范區”“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區”等稱號。
?構建“三維協同”體系,激活品牌發展新引擎
依托“三山三水三分田”獨特資源,江夏區突出品牌化打造,通過示范集群夯基、認證機制擴容、融合運營增效三維發力,培育一批“大而優”“小而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在品牌塑造上,堅持一產發展優先,創新“地標+農耕文化+綠色生產”模式,建成以“江夏蓮藕”“江夏鱖”等為代表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創建市級以上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37家(國家級4家)、水產健康養殖和畜禽養殖標準示范場86個。
品牌培育機制方面,江夏區創新構建“儲備-培育-提升-推薦”全鏈條認證管理機制,推動年均新增認證產品超10個。截至目前,“三品一標”產品總量達183個(綠色食品159個、有機農產品18個、地理標志農產品6個),覆蓋34家主體、50萬畝基地,年產值突破20億元。品牌推廣中,構建“區域品牌+企業品牌+認證品牌”“三牌融合”體系,推動梁子湖蟹、霄垚黃桃等21個產品入選“江城百臻”目錄,借力高校智庫助力“武漢活魚·江夏鱖”競逐省級區域公共品牌,構建起覆蓋大米、蔬菜、果茶、水產品等全品類的品牌矩陣。
?實施“三大提升”行動,開創質量興農新局面
江夏區以科技創新賦能農業,聚焦“研發-種植-檢測”全鏈條,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品種培優方面,深化與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引進20余個規模種業專家團隊,推動“華墨香”黑米、黑水虻、硒都黑豬等一批院士成果落地。開展馬口魚、黃顙魚等品種繁育馴化攻關,培育推廣油菜、水稻新品種超20個。
目前,全區規模種業企業達27家,農作物、水產種業規模分別達2000畝、6000畝,畜禽種業規模達6萬頭左右。綠色技術提升上,將綠色發展貫穿生產全程,以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為重點,大力推進種養結合等清潔生產模式,年均推廣“三新”技術30項以上,累計推介農業主導品種40個。數字賦能方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動91家主體納入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142家主體納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20余個農產品上線“荊楚農鏈”平臺,80萬畝基地實現全程區塊鏈可追溯管理,確保農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不斷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
?推進“三鏈融合”發展,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
江夏區樹牢產業化思維,深化產銷聯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工鏈方面,聚焦“一粒米、一顆菜、一片葉、一個果、一條魚、一頭豬”等六大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2024年實現農業主導產業總產值228億元、加工總產值183億元,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5家(國家級3家、省級16家),位列全國預制菜百強區第28位。供應鏈方面,引進武漢農業基金,探索建立江夏“前置倉”模式,依托元生元味、華大百果蔬等一批優質企業,構建供應鏈聯盟。
全區建成“線上電商+線下專營+國際出口”立體渠道,推動“華墨香”黑米等產品入駐主流電商平臺,祺良蓮藕、舒安藠頭等產品遠銷20余個國家,年出口額達1.1億元,電商銷售年增45%。價值鏈方面,組織企業參加中國綠博會等國家級展會,“江夏碧舫茶”等4個產品榮獲綠博會金獎,“江夏光明茶”獲第二十一屆農交會“最受歡迎獎”。(代梅、胡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