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慰問抗日老兵。受訪單位供圖
“你們不僅記得我,還懂我心里念著啥。”近日,當92歲的陳爺爺收到AI生成的“個人軍旅記憶相冊”時感慨萬千,這是湖南省新寧縣在抗戰勝利80周年和八一來臨之際,開啟“智慧+”雙擁模式的生動一幕。近年來,該縣已從“智慧+”的技術名詞變成擁軍優屬的具象實踐,用數字化手段讓尊崇服務更精準、軍民聯系更緊密、傳統情誼更深厚。
精準滴灌,讓關懷落地“有溫度”
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復員軍人,工作人員帶著便攜式智能終端上門,通過人臉識別完成慰問登記,同步上傳老人的健康狀況與生活需求。日前,該縣人武部領導帶著親切問候親臨病房看望慰問101歲的抗日老戰士陳爺爺,老人顫顫巍巍地緊握慰問人員的雙手,瞬間濕潤了眼眶;針對分散在外地的新寧籍現役軍人,該縣融媒體中心制作的“家鄉變化VR全景”,讓他們通過手機就能“云游”家鄉風貌。
數據跑路,讓尊崇服務“不打烊”
“沒想到退伍這么多年,家鄉還能精準記得我的服役信息。”收到定制化慰問短信的退役軍人李大哥感慨道。新寧縣搭建的退役軍人信息管理平臺,整合了服役檔案、家庭狀況、就業需求等多維數據,為每位優撫對象建立了“數字檔案”。節日慰問時,系統自動匹配對象身份發送專屬祝福;遇到政策調整,AI客服會根據人員類別推送適配的優待政策,讓“人找服務”變成“服務找人”。
不僅如此,本地政務APP還開通“擁軍服務專區”,軍人軍屬可在線申請優待證、查詢安置政策、預約法律援助,平均辦理時間較線下縮短60%。這種“數據多跑路,軍民少跑腿”的服務模式,讓尊崇從節日的儀式感延伸為日常的獲得感。
科技搭橋,讓軍民情誼“不斷線”
駐新部隊的訓練場上,智慧安防系統實時監測周邊環境,保障訓練安全;營區外,地方政府聯合企業開發的“軍屬就業云平臺”,已為30余名軍屬匹配到靈活就業崗位。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場景,背后是新寧“智慧雙擁”平臺的統籌聯動。
平臺一端連接部隊需求,另一端對接地方資源,部隊提出的營房設施維護需求,1小時內就能推送給住建部門;軍屬反映的子女入學問題,教育系統在線響應并跟蹤進度。去年汛期,系統通過氣象數據預警,提前協調地方防汛物資支援部隊駐地,展現了“智慧+協同”的應急效能。正如該縣人武部主要負責人所說:“技術讓溝通更高效,但軍民同心的本質從未改變。”
這些細節背后,是“智慧+”對傳統擁軍模式的升級,不再是“大水漫灌”式的慰問,而是通過數據分析鎖定最需要關懷的群體;不止于物資送達,更注重用技術手段打通情感連接。
截至目前,新寧縣已探索實現“從短信里的一句問候,到數據中的一份牽掛,再到服務里的一份精準”的“智慧+擁軍”新模式,當數字化工具與“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傳統相遇,不僅讓雙擁工作更富時代感,更讓軍政軍民的魚水情在科技賦能中愈發深厚,為新時代雙擁工作寫下了溫暖注腳。(王岐堂 鄢躍斌)
新寧縣人武部領導看望慰問101周歲抗日老兵。受訪單位供圖